安安静静的当个美男子拉琴不好吗 陈卫平:偏不

网易艺术 · 2018-09-25 06:02:32
大提琴如此丰富,难道一直要按照几百年前的方式去演奏吗?不可以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用现代人能够切实感受到的东西去演绎吗?
网易艺术100个有腔调的人陈卫平视频

五岁练琴,十二岁考入川音附中,十八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二十一岁被公派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陈卫平的求学之路平顺到羡煞旁人。原本他可以安静的教学、常规的巡演,轻松舒适的享受生活,但陈卫平的身体里却住着很多闪光叛逆的基因,他时刻想要突破,想要创新,想要大提琴玩出不同花样,他对自己发问:“大提琴如此丰富,难道一直要按照几百年前的方式去演奏吗?不可以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用现代人能够切实感受到的东西去演绎吗?”

大提琴是个超级多面手 可苍凉可恬美

说起大提琴,大众对它的认知往往仅停留在它是一场交响音乐会中的配乐乐器而已,或许还夹杂着古板、体积大,音色暗沉的印象。其实不然,大提琴是个超级多面手,它是很棒的独奏乐器,诸多大作曲家之倾倒,专为大提琴谱写的作品不胜枚举纯正的巴洛克宗教式的音乐,美妙的天鹅旋律,各式各样的电影配乐,驾轻就熟。如泣如诉的苍凉、扣人心弦的感动都蕴藏在它静默、恬美的音色里

踏上探寻之路 解锁大提琴的一百种玩法

尼采说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陈卫平极其认同,但大提琴音乐该如何演绎出新的风范,陈卫平陷入了深思,难道只能按照几百年前传下来的方式去演奏,技术上不能有什么突破? 在情感上是不是可以立足当下,用我们更切实感受到的现代情感来演绎古代作品呢?演出形式上可借鉴流行音乐的元素呢?带着疑问陈卫平踏上了探寻之路,越深入越发现,大提琴实在是丰富又奇妙,它能模仿架子鼓,配合演奏流行音乐,也能变身吉他,边弹边唱,还能变成节奏感十足的打击乐器,它丰沛的妙不可言。推开传统演奏这扇门,陈卫平意外发掘到了大提琴年轻、活力又蓬勃的一面,古老与创新一拍即合。

教育是未来的艺术,传承不断 方得始终

演奏是当下的艺术,余音绕梁,曲终则止。但教育是未来的艺术,传承不断,才能方得始终。任教上海音乐学院的这些年,陈卫平一直在寻求如何更高效的练琴?如何更有效的管理时间?如何让枯燥的学习变得趣味十足。于是40分钟练习法就此诞生,40分钟是一个人注意力集中的临界点,中间稍事休息,练习效果事半功倍。当然,目标设定法、亲临音乐节感受法、面对面互动学习法都在他的日常教学里生根发芽。练琴就如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它需要的是沉着坚持、精益求精

美食是印记 旅行则是释然

身为成都人的陈卫平,在吃上拥有自己的执念和态度,火锅自然不必多言,那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食物。奔走演出这些年,美食一不小心成了他工作生活经历的轨迹记录者,莫斯科的甜菜汤、日本的寿司、韩国的烤肉,这些“出身”完全不相同的食物恰如其分的出现在了陈卫平的餐桌上,是食物,更是记忆深处的味道。有人曾说:“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美景”,旅行对陈卫平而言同样意义重大。卸下西装,着上球鞋,所到之处不必打卡留念,也无需行囊满满,静下来,目极本地人的生活美好,心情便变得尤为释然。

泛娱乐化时代 音乐是慰藉忙碌的一道佳肴

步履匆忙的城市人,每天为生计、事业奔波迁徙,或许已很久没有驻足静心听一场音乐会了,诗和远方不过是口头上的描述,或者愿望上的期许罢了。在泛娱乐化的今天,音乐是慰藉忙碌难得的一道精品菜肴,它对时间、工艺、选材、火候都要求极为严格,深入其中,便能体会万般皆下的心旷神怡。如若音乐都开始变得仓促,沦为饱腹的快餐,那音乐的力量也会变得黯淡。大千世界,好听的音乐、好的演奏家,好的大提琴手并不缺乏,只要善于发现,便发掘你认识的大提琴演奏家可以不止欧阳娜娜。

晓雯 本文来源:100个有腔调的人 作者:姜晓雯 责任编辑:姜晓雯_NQ1932
跟贴0
参与0
发贴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