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
展期:2018年9月14日—2019年2月14日
开放时间:和故宫博物院开放时间相同
金秋九月,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将举办“爱琴遗珍——希腊安提凯希拉岛水下考古文物展”。本次展览展出文物约350件,来自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雅典贝纳基博物馆和希腊水下文物监委会。
“爱琴遗珍——希腊安提凯希拉岛水下考古文物展”的展品打捞于一艘公元前一世纪的沉船,这艘船从希腊化的小亚细亚沿岸港口出发,驶向意大利的罗马共和国,不幸半途沉没于安提凯希拉岛附近水域。
1900年,一群海绵采集者在这里的50米水下意外发现了沉船,触动希腊当局和考古工作者开展了一直持续到次年的水下考古工作。这次打捞行动承担了巨大风险,克服了许多技术困难,在世界水下考古事业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1976年,希腊文物管理部门又在安提凯希拉岛组织了一次考古行动,对沉船遗物做进一步打捞。这次使用了先进的电子监控设备和更为科学的打捞技术,发现了很多被遗漏的文物。
两次考古行动获取的文物品类非常丰富,包括船板、陶瓶、食物、磨盘、武器、乐器、人骨、大理石雕像、青铜雕像、珠宝首饰、银器、玻璃器、卧榻构件等,让我们获知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雕塑艺术、手工生产和奢侈生活等方方面面。
由于在水下浸泡两千多年,许多文物已经被腐蚀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珍贵的历史信息,也能欣赏到残存的古典艺术之美。
为突出展品韵味,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的设计师在神武门展厅做了精心设计。海蓝色被选为展览主色调,展品放置在白色展台上。蓝色象征海水,白色象征海底细沙。一个巨大的大理石马躯干和众多红陶器皿堆放在一起,底下铺满沙子,仿佛是当年水下的场景再现。橱架上摆满了船员们使用过的陶灯、陶瓶等生活器具,似乎让我们看到艰苦的航海旅程。
一组大理石雕像尽管不再洁白细腻,我们仍然能从它们残存的形状中辨识出古希腊写实主义雕塑的高超技法与迷人魅力。比如一个做出屈蹲姿势的男孩雕像,应该是一名摔跤运动员,正面向对手,准备奋力一扑。人物的比例、肌肉、神态,均被刻画得非常到位。
青铜雕像中有一位“安提凯希拉哲学家”特别引人注目。他只剩下了头部、手臂、双脚和衣服残片。“哲学家”面部表情严肃,双目炯炯有神,头发卷曲蓬乱,胡须则梳理得非常整洁,他的形象与当时犬儒学派的学者大致相符,所以被冠以“安提凯希拉哲学家”的昵称。
考古学家在沉船中发现了古代卧榻的构件。卧榻是希腊罗马时代奢侈生活的见证,在很多浮雕艺术中频频出现,留存下来的实物却不多。沉船是古代航海者的悲哀,却是封存历史的时间胶囊。也许正因栖身于沉船,卧榻构件才得以为今人所见。设计师用有机玻璃还原了卧榻的全形,把不同构件固定在相应位置上,让观众知道这些构件曾经是卧榻的哪些组成部分。
展览还展出了极为精美的玻璃器皿。在遥远的古代,玻璃工艺已经悄然兴盛,特别是在古希腊罗马文明中,玻璃器皿的艺术性特别高,品质也非常出色。当我们观赏这些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时,会为它们迷人的色泽与质感醉心不已,它们类玉似冰,让人心旷神怡。
安提凯希拉沉船上的货物本来是要运抵意大利的,它们大概是罗马贵族们订购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共和国已经成了掌控地中海大部分地区的霸权国家,即将摇身变成罗马帝国。它与古老的希腊文明在碰撞中融合,通过类似的海上贸易从希腊文明区源源不断引进物质与文化,逐渐促成了罗马文明的繁盛。
这艘沉船,并不只是一个狭小的海上生存空间,它还构成一个古老文明与一个新兴帝国之间互动的纽带,既让我们看到了希腊,也让我们看到了罗马,将二者之间密切的物质文化交流静静定格在幽深海底。
本展原定2018年12月16日结束,现延展至2019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