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仰赖助手的英国当代艺术家达明·赫斯特,在近日的“樱花”系列中一反常态地亲力亲为起来,那些介于抽象与具象的花朵与色彩,在艺术家眼中,成为了逃避黑暗的路。
相比敏感于色彩的赫斯特,意大利人更像是故事捕手:被称为“圣殿摄影师”的摄影家马西莫·李斯特里,擅长用镜头讲述空间的故事;建筑师兼插画家费德里科·巴比纳,则将动物转化为建筑平面图,表现建筑和自然世界之间的紧密关系。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英国伦敦 | 艺术家达明·赫斯特
回归工作室,远离助理,创作“樱花”系列
达明·赫斯特正在进行“樱花”系列创作
近日,《The Art Newspaper》在英国知名艺术家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工作室中对这位艺术家进行了一次采访,其中提及了他最近正在创作的“樱花”系列。
赫斯特在采访中表示,“樱花”系列的灵感始于“面纱”画(Veil Paintings)的创作。“当时,我觉得这些画比较抽象,而我试图穿过它们,看到一些背后的东西,就像是从一扇脏兮兮的窗看出去那样。这些画既是模糊的,又透露着什么,它们开始看起来像花一样。”然后,赫斯特想到,也许他可以索性画些樱花。“它们看上去很俗气,就像是一场大型的庆祝活动,但又透着死亡的寓意。”于是,赫斯特开始在画面上添上树枝,“一开始它们看起来像是糟糕的霍克尼仿作,”赫斯特说道,不过,随着不断添减,他逐渐找到了感觉。“它们像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
赫斯特此前的许多作品创作都有助手的参与,“对我来说,艺术家是否亲自创作从来不是个问题,不管是不是你做的,只要最终结果是你想要的就行了。”赫斯特在采访中说道,不过,对于“樱花”系列,这位明星艺术家却是“亲力亲为”。
樱花短暂的花期常常使人将其同死亡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赫斯特看来,一切事物中都同时蕴含着生与死。“我很喜欢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说他在画画时,总是将画布事先准备成黑色的,因为他将黑色视为虚无,而他画下的每一笔都成了介于他自己和虚无之间的东西,”赫斯特说,他所画的樱花也是如此,“色彩是逃避黑暗的路。”
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1965年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1995年获得英国当代艺术大奖特纳奖,是目前英国成交价最贵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据报道,他此前对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系很感兴趣,常常往自己的作品中注入医学的元素,比如药品,药橱和药片等。而对于生物生命的有限性他也兴趣浓厚,他最著名的“自然历史”系列作品由动物尸体组成,部分作品还经过切割,保存在甲醛容器中,比如作品《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
上海 | 意大利摄影家马西莫·李斯特里
圣殿摄影师,用镜头讲述空间的故事
马西莫·李斯特里
正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的“空间的创造”,展示了意大利摄影艺术家马西莫·李斯特里(Massimo listri)的50件大型室内摄影作品。李斯特里以独特的视角挖掘一个个权威的、宏伟的场面空间,锐化空间中难以发觉的细节来揭晓过去。他的空间摄影不仅仅是单纯地表达了建筑设计、空间设计的美学,他还赋予了空间“故事性”,作品里空空荡荡的空间所营造的“缺席”氛围,恰恰是“曾发生”、“曾存在”的证明。
马西莫·李斯特里《克里姆林宫王座大厅》摄影
马西莫·李斯特里1953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启了摄影师生涯。17岁时,他已经开始与许多艺术和建筑类杂志合作。大学期间,他学习了艺术和文学,并继续拓展他的工作,为多家艺术、建筑和室内设计类出版物提供了大量摄影服务。
他拍摄的城堡、废弃的房屋、图书馆、大教堂和剧院的摄影作品中,马西莫·李斯特里以对称的空间构图将视线引向画框内的空间。在平衡的画面中,摄影师在歌颂宏伟建筑的错综复杂时,也表达了敬畏之情。由此,李斯特里也获得了“圣殿摄影师”的美誉。
马西莫·李斯特里《费尔莫图书馆》摄影
他的作品曾在米兰皇家宫殿、佛罗伦萨皮蒂宫、台北国立图书馆、东京意大利文化研究所、波哥大现代艺术博物馆、布宜诺斯艾利斯现代艺术博物馆、罗马梵蒂冈博物馆、都灵皇家宫殿、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等世界各大博物馆和艺术中心展出过。
意大利 | 建筑师兼插画家费德里科·巴比纳
把建筑想象成动物,捕捉并勾勒建筑蕴藏的活力
费德里科·巴比纳
据archdaily网站报道,近日,意大利建筑师和插画家费德里科·巴比纳(Federico Babina)发布了他的建筑插画集最新系列“动物平面图”(Planimal),试图通过将动物转化为建筑平面图,来表现建筑和自然世界之间的紧密关系。
费德里科·巴比纳作品
在这一系列中,巴比纳将建筑空间想象成可以容纳我们的叙述主体,引领我们走入梦境般的现实,建筑被想象成了隐喻动物形态的雕塑。
住宅、博物馆和教堂以咆哮的狮子、爬行的蛇和水中的鲸鱼的形态呈现,在这些富有活力的空间里,仍然能够领略到对称和不对称、曲线和直线、实体和虚空、声音和静默、光和影。
“这个项目旨在对于动物形态的建筑进行阐释,在这些建筑中,决定形状的并不是功能。形式应该是朴素而具有辨识度的,是空间用以沟通的形象。”巴比纳说道。
费德里科·巴比纳1969年生于意大利,在他的个人网站上写道,“我每天都试图用一双孩子的眼睛去重新发现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巴比纳认为,孩子的画中所充盈的简洁与清晰是美妙而惊人的。巴比纳喜欢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他所见到的世界,“对我来说,素描和插画是整理并重现我的思考、感受与情绪的途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的见证者。”
上海|当代艺术家陈志光
以“蚂蚁”闻名,继续以“蚂蚁”隐喻社会变迁
陈志光
藏在蚁堆中的蚂蚁,在无数同类中隐埋起性别、年龄、面目特征。它们默认属于自己的身份,觅食,巡逻,迁徙,生养,其过程不断复制,使得它们的生命力永续并无度扩张。
艺术家陈志光以蚂蚁为创作对象的作品所为人熟知,蚂蚁构成了其作品的标志性元素。在陈志光看来,“蚂蚁”的形象在特定的意义上代表了群体或者大众,而他试图以此象征的大众是差异性个体的多样集合,而大众不能被简单看成是一个整体的或者单一的身份。
陈志光的蚂蚁雕塑作品
陈志光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漳州,但创作主要在家乡漳州展开,作为一个闽南人,他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
5月3日,陈志光最新展览“魔都蚁行志:陈志光个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展览集中呈献艺术家深耕十余年的视觉符号“蚂蚁”和近年推出的“断木”系列。
展览中有早期的“蚂蚁”系列到如今新创的“断木”系列,前者代表的主动迁徙,而后者则代表的被动迁徙,两组作品共同构成艺术家不断探讨的“迁徙”主题,他的作品都在探索社会变迁的反应。
谈及蚂蚁,陈志光表示,“蚂蚁跟随我快20年了,变成生命的一部分。蚂蚁和人类有很多相似处,例如集体主义、社会分工。”同时,他还表示自己一直在寻找不同的表达可能性,让“蚂蚁”符号更加坚定、更加丰满。
“如今,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工地里,每天都有噪音,在一种不确定的空间内,这是因为中国正经历大面积的开发和建设。”谈及这一系列,谈及社会,陈志光这样说道。
加拿大 | 中国青年艺术家吴建楠
摘取2019年度加拿大伊丽莎白·格林希尔茨基金会大奖
吴建楠
中国青年艺术家吴建楠近日获颁加拿大伊丽莎白·格林希尔茨基金会(The Elizabeth Greenshields Foundation)2019年度基金会大奖。
伊丽莎白·格林希尔茨基金会大奖是针对全球41岁以下、从事具象艺术创作艺术家的奖项之一,由加拿大律师查尔斯·格拉斯·格林希尔茨在1955年建立,并以他的母亲伊丽莎白命名。获得该奖艺术家的历史横跨半个世纪。
美国策展人、艺术家皮特·德瑞克在对吴建楠的推荐中写道:“我认为吴建楠是属于他们那一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中的。他的作品对人们的心理体验做出了深刻剖析;他们自然,美丽,炽热而有魅力。”
吴建楠,《稀奇的盒子》,雕塑
吴建楠目前生活和工作在纽约。5月2日至5日,他的雕塑作品《稀奇的盒子》(The Curious Case)在纽约94号码头举办的Art New York 2019纽约艺博会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