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和恭王府博物馆携手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之“良辰美景·2019非遗演出季”圆满落幕。演出季在6天时间内为观众奉上了3场昆曲和4场古琴专场演出,充分展示了昆曲和古琴艺术的深厚底蕴与古典之美,深受观众喜爱。
由恭王府博物馆主办的“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包括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北方昆曲剧院及多位古琴名家等曾在恭王府大戏楼轮番登台,精彩献艺。自2011年始,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首次与恭王府博物馆合作,自此至今已共同主办了九届。九年来,双方始终秉承“关注、挖掘传统,传承、推广经典”的学术宗旨,于每年六月非遗演出季期间,借助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权威学术平台,先后邀请了上昆、苏昆、浙昆、川昆、湘昆等全国各大昆曲专业院团以及李祥霆、吴钊、龚一、丁承运、姚公白等多位琴界泰斗汇聚恭王府,集中展示最传统、最正宗的昆曲、古琴艺术,为观众带来了多场内容丰富、亮点突出且难得一见的精彩演出。凭借演出的强大阵容和较高水准,获得了社会各界普遍赞誉,成为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演出季古琴专场包括“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名琴专场音乐会”和“泰山北斗映蓝天——古琴名家音乐会”各两场演出。5月31日、6月3日两天里,恭王府大戏楼内古韵悠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藏的5张传世名琴:枯木龙吟(唐)、鸣凤(宋)、真趣(元末明初)、小递钟(明)、蕉叶式无名琴(明)被古琴名家戴晓莲、林晨、杨春薇、黄梅、巫娜逐一唤醒,让观众听到了来自千年前的声音。音乐会现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田青会长进行主旨发言,他讲述了古琴艺术的珍贵价值、文化属性,阐释了“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名琴专场音乐会”对古琴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卓慧向观众介绍了以科学手段证实“让古琴醒来”保护理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学术讲演与古琴示范演奏相得益彰,体现了“让古琴醒来”的意义。
网易艺术有幸在现场采访到了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黄梅,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杨春薇,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师巫娜,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林晨,跟随记者一同听听专家对古琴文化的见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