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知道的事,拒绝重复,艺术就是要不断创新

网易艺术 · 2019-09-19 10:32:52
他是艺术家,他也是策展人,他还是美术学院老师,但对于雕塑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他却没有明确的答案,他甚至认为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才叫艺术,他就是本期嘉宾卢征远。
《100个有腔调的人——卢征远》

《100个有腔调的人——卢征远》 (来源:网易艺术)

雕塑是什么?艺术又是什么?

雕塑家、艺术家的答案会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卢征远老师,他就读于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创作很多作品,也策划很多展览,这样一位艺术家、策展人、学院教师,却没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他的作品、思考、表述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84天做了84件作品、观众拿来的任何物品都可以做成艺术、公开多位艺术家手机相册的前100幅照片……也许雕塑是什么?艺术又是什么?并没有所谓明确的答案,有的只是探索答案的热忱。

当我们在谈论雕塑的时候,我们是谈论什么?

提起雕塑我们常规的会想到一块青铜、一块石头、一块泥巴,或者其他材质,总之是一个固体的形象,而在卢征远看来,面对雕塑更重要的是如何打碎它、颠覆它、拓展它,他崇尚约瑟夫·博伊斯“社会雕塑”的观点,意识的塑造比物质的塑造更为重要。卢征远介绍到自己其中一件作品,用手把很多物体焐热,物体被自己温度改变温度的过程就是作品,他解释到:“用凿子凿在石头上,石头形状变了,那就是一个作品;用颜色涂抹在画布上,画布的样子变了,那就是一张画,我在想那我能不能用我的方式处理一个物体,但是又不那么可见。我的体温是不是可以变成颜料?变成画笔?变成雕塑材料?变成雕塑刀?”

卢征远看似并不常规的作品实例还有很多,2011年由隋建国策划的《卢征远:84天,84件作品》亮相UCCA,展览内容如展览名称所示,在84天的展期中卢征远每天创作一件作品,到展览结束正好完成84件。2015年卢征远的《合作公社》项目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第二届“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展出,他使用观众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抛出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创作作品,并通过展览进行作品销售。2016年在线上发起《“目光”互联网艺术项目》,将多位艺术家手机相册中的前100幅照片进行公开,卢征远认为这里边有艺术家的生活、思考以及艺术创作灵感。他还和媒体合作推出《藏宝图计划》,在北京随机选择十个位置藏上自己十件作品,并将标示作品位置的地图在纸媒上刊登,谁能找到作品就是谁的,“我觉得找的过程其实是艺术之旅,带你发现不同的生活,同时也是切断你与常规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机会。”听完卢征远的话,你会如何重新看待雕塑?

卢征远艺术项目《卢征远84天,84件作品-11.30 “一声”》

卢征远艺术项目《卢征远84天,84件作品-12.11“下楼梯的自画像”》

卢征远艺术项目《合作公社-NO .0118-1》

卢征远艺术项目《合作公社-字体 NO.0115-2》

雕塑不仅仅是雕塑,而是一种方法

卢征远和很多美院的学生一样,从小就喜欢画画,小人书、动画片,他看见什么就能画出什么,还自己编故事、加情节,但这些在已是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生的一位表姐看来总归是不专业的。为了更加专业、系统的学习艺术并为升学做准备,卢征远来到北京读高中,经过三年的学习如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也因为在中央美术学院一年级造型基础部的学习让他有机会接触到绘画之外的雕塑,“雕塑要求你的能力更全面,包括对材料的把握、空间的把握,当然原来绘画的那些能力都用得上,但是雕塑更立体。”基于这些考虑卢征远选择了在校时间比绘画专业多一年的雕塑专业。今天看,卢征远在校时间比同届的学生多的可不止一年,本科、研究生、留校任教,他在这所学校从学生成为了老师。从雕塑系的学生开始到雕塑系的老师,卢征远延续着与雕塑的缘分,但他不把雕塑仅仅看作是雕塑,而是看作一种方法,可以全面地把握一个事物的方法,这个方法并不仅限于做雕塑的时候才会用,而是渗透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教学。

任教多年的卢征远更愿意把教学看作是“教学相长”,他在教授课程的同时也收到学生的反馈,他介绍到美院很多新入学的学生已经是00后,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与生俱来在视野上就更开阔,思维上也更活跃,所以无论习作还是创作都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面貌,“我有时候也在观察他们,他们到底想什么?到底在干什么?很有意思。”这也激发着、甚至逼迫着卢征远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在我们看来,此时的卢老师更像是一位艺术家,教学过程亦是创作的过程,亦是一件作品。

卢征远雕塑作品《天堂》2007

卢征远雕塑作品《慢性》

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才叫艺术

创作与教学之外,卢征远还主持很多艺术策展,但就像艺术创作一样,他的策展也都并非常规,用他的话说就是“我更多其实是希望能够像艺术家一样工作。”201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里,卢征远策划了“花家地双年展” ,展厅是普普通通的50平米居室,作品却来自上百名艺术家,包括他自己,和《藏宝图计划》类似——所有作品都被藏在空间的角落,观众进来之后并不能完全看到,卢征远认为通过寻找而可视化作品只是本次展览的一小部分,而贯穿整个展览的那条看不见的“策展线索”才是展览重要部分,这条“策展线索”关联着一个假借的策展人身份,关联着百余位艺术家的作品,也关联着所有这一切所构筑的空间。“我也挺难界定这到底是我的作品,还是我的策展,是我觉得这是我的有创造力的一个艺术实践之一,这对于我来说最重要。”卢征远谈到。

艺术家、策展人、教师,无论哪种身份,卢征远其实都是在围绕艺术而展开,但对于艺术到底是什么他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说自己一直在摸索,通过创作、策展、教学的不同路径在摸索,因绘画而开始、因雕塑而展开,关于艺术探索的起始、持续的动力恰恰在于自己并不知道艺术是什么?他甚至认为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才叫艺术,因为好奇、也因为无知他才更愿意去接近所谓艺术,一位艺术家始终保持无知的状态在卢征远看来特别宝贵,在这样的状态里艺术家更有机会面对着各种可能性,也更有机会创造各种可能性,而所谓作品不过是探索艺术为何的过程中留下的轨迹。

卢征远绘画作品《无题》2009-2015

卢征远装置作品《浪》2015

卢征远公共艺术《桃源镜像》2018

侯瑞亮 本文来源:100个有腔调的人 责任编辑:侯瑞亮_NBJ9752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