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山西省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百年来,山西省博物院不仅承担起了山西这座文物大省的文物收藏、保护与研究、展示的重担,也积极引进了许多国外的优秀展览。9月24日即将开幕的“山鹰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即是其中一个。
据悉,此次展览汇聚秘鲁11家博物馆收藏的历年重要考古出土文物,从“复杂社会的雏形”、“地方文化的多样化”、“跨区域政治体系的建立”、“最后的帝国:契穆王国和印加帝国”四个单元系统展现安第斯文明的发展历程,让公众得以领略人类文明史上这颗璀璨明珠的神秘风采。
虎鲸形彩陶瓶 纳斯卡文化(前100-700年) 高29.4厘米,宽25.4厘米,厚7.3厘米 拉鲁克博物馆藏
16世纪初,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西班牙殖民者踏上了今天称之为“秘鲁”的土地。辉煌的印加帝国被迅速征服。随同帝国一同消失的,不仅仅是印加文化,还有印加人关于祖先的记忆。
安第斯文明以今秘鲁的库斯科盆地和秘鲁、玻利维亚交界的的的喀喀湖为中心,包括秘鲁大部, 玻利维亚、厄瓜多尔、阿根廷和智利的部分地区。距今1.5万年前,来自亚洲的狩猎者穿越白令海峡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与其他文明基本隔绝的情况下,经过远古时期、成长时期、区域发展时期和列国时期的漫长历程,最终创建了印加帝国,安第斯文明发展到极盛。安第斯文明虽没有文字和车轮,但雄伟的马丘比丘宫殿建筑、壮美的库斯科古城、神秘的纳斯卡地画,以及绚丽的纺织品、多彩的陶器和精致的金银制品……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彩色羽毛扇 纳斯卡文化(前100-700年) 长37厘米,宽29厘米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山鹰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汇聚秘鲁11家博物馆收藏的历年重要考古出土文物,从“复杂社会的雏形”、“地方文化的多样化”、“跨区域政治体系的建立”、“最后的帝国:契穆王国和印加帝国”四个单元系统展现安第斯文明的发展历程,让公众得以领略人类文明史上这颗璀璨明珠的神秘风采。
第一单元 复杂社会的雏形(约前13000-前300年)
秘鲁作为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大约1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些秘鲁人最早的祖先居住在山洞、岩穴里,过着以狩猎、采集为生的群居生活。至前陶器时期(前6000-前1500)之初,几乎所有安第斯山的居民都过上了农耕生活,已经懂得改良作物、驯化动物,开始建造房屋、从事纺织,村落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公元前3000至前2500年间开始出现许多大规模的公共祭祀场所,对融合社会和宗教资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前2000至前1500年间,沿海地区和高海拔地区都出现了阶级分化,这个时代晚期,陶器几乎发展到了安第斯全域。公元前1300年前后,进入了查文文化发展壮大时期,并最终完成了安第斯山地区的第一次统一。
女性小雕像 曼奇文化(前1300-前1000年) 高47.6厘米,宽14.9厘米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猴形陶瓶 库比斯尼克文化(前1250-前500年) 高26.5厘米 ,宽18厘米,厚16.5厘米
海螺小号 查文文化(前1300-前500年) 高19.9厘米,宽16.4厘米?秘鲁查文国家博物馆藏
第二单元 地方文化的多样化(约前300-600年)
公元前5世纪,查文文化所造成的统一局面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宛若满天繁星争奇斗艳。譬如北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说明当时多个政治集团如Gallinazo、Salina、Vicu的存在。
公元三四世纪左右,北部沿海地区的政治关系更加复杂,以北部高地为据点的卡哈马卡、雷瓜伊和北部沿海的新兴势力莫切,均在积极主张自己的领土。他们有时互不干涉、资源共享,有时也会发生战争。秘鲁南部沿海的局势相对缓和,受查文文化影响的帕拉卡斯与临近的托帕拉文化融合,形成了后来的纳斯卡文化。的的喀喀湖地区,分处南北的普卡拉和Chiripa文化形成了宗教和民族一体的迪亚瓦纳科政体。公元6世纪,莫切终于发展为沿海区域最强势的文化,被誉为安第斯“古典文化盛开的花朵”。
武士形陶瓶 莫切文化(250-750/800年) 高22.7厘米,宽24.3厘米,厚21厘米 秘鲁拉斯哈卡斯神殿群博物馆藏
黄金头饰 莫切文化(250-750/800年)长29.5厘米,宽26.6厘米,厚0.7厘米?拉鲁克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 跨区域政治体系的建立(约600-1100年)
6世纪晚期,由于气候异常,安第斯各区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大面积的人口变动:秘鲁北部沿海和中部沿海人口密集,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南部沿海,纳斯卡的大部分人口迁移到远离海岸的高山地带。7世纪晚期,瓦里综合了纳斯卡等地区的元素创立了新的宗教,以阿亚库乔为中心向各地传播。
8世纪起,武力征服成为扩张的主要手段,北部沿海政治势力逐渐衰弱,南部沿海陷入了多个文化并存和政治混乱的局面。迪亚瓦纳科人在的的喀喀湖流域积极传播自己的宗教,并在太平洋沿岸的莫克瓜谷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瓦里和迪亚瓦纳科文化虽然都没有对安第斯全域实现长久的统治,但对沿海地带却影响深远。10世纪初叶,以秘鲁北部的兰巴耶克为据点的西坎人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生产力发达、技术先进、人口众多,控制了秘鲁沿海的广大地区。
美洲驼形陶香炉?迪亚瓦纳科文化(前500-1100年) 高30厘米,长26.9厘米,宽12厘米?佩德罗德奥斯马博物馆藏
大型平底彩陶杯 瓦里文化(650-1000年) 高60厘米,宽53.5厘米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蟾蜍和西坎神纹黄金烧杯 西坎文化(750-1375年) 高14.8厘米,长9.9厘米,宽10.4厘米 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
黄金面具 西坎文化(750-1375年) 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藏
第四单元 最后的帝国:契穆王国和印加帝国(约1100-1572年)
公元1000年前后,高原地区的瓦里和迪亚瓦纳科政权纷纷解体,再次出现了众多区域小政治集团,冲突不断;北部沿海西坎文化的衰弱使契穆王国获得了发展良机,以地处莫切谷的昌昌为首都,扩张到了沿海一带。秘鲁南部高地库斯科地区的印加,通过战争、联盟、联姻等方式,使政治军事实力猛增,以破竹之势压倒各方势力,成为15世纪末之前由原住民建立的最大规模的政治体系。
双色人形陶罐 昌凯文化(1100-1460年)高28.7厘米,宽19.7厘米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木质男性雕塑 契穆文化(1100-1470年) 高56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 秘鲁万查科昌昌遗址博物馆藏
印加风格美洲驼纹陶盘 印加文化(13世纪早期-1572年) 高4厘米,长18厘米,宽16厘米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他们推行大规模的“国民计划”:以克丘亚语为公共语言,建造农用梯田,普及农耕和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等,但随着领土的扩张,如何有效的统治极速发展的帝国成为行政层面的难题。1532年西班牙人来到南美洲时,帝国已经出现了各种问题:望族之争、中央权力对同盟集团和高官的制约和妥协、地方势力的反叛等。印加帝国造就了史无前例的伟业,却在最辉煌的阶段戛然而止,留给世人不尽的感慨和疑惑。
展览时间为2019年9月24日至2020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