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掉不动产,放弃财务自由,他用艺术抵抗时代焦虑

网易艺术 2019-10-30 16:53:01
艺术家张哲溢的世界

导语:从2006年到现在,张哲溢的工作室几次搬迁,也让他被动实现了“大隐隐于市”的状态。从绘画到装置,从个人到团队,如今的他,已经不在意作品看上去“当代”与否,毕竟想法太多时间太少。保持探索,用艺术来完成对生活最长情的告白,就挺好。

灵感应该是一种日常,不具体来源于什么,我所有的改变都是因为直觉与兴趣使然。

有一次我在耶路撒冷的一栋公寓楼里遇到一个老人,那天正好是犹太教的安息日,他一直守在电梯口等着人去按电梯,因为那一天犹太人不能用电。到楼下出电梯时他滑倒了,我扶起他,感觉他的身体很轻。第二次遇到他是在哭墙,他步履蹒跚地正向哭墙走去,眼里充满了感动与崇敬。也许现在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我知道有信仰的人是不害怕死亡的。

正因为不惧怕死亡,所以我对时间格外焦虑。如果我有超能力,真想拥有三头六臂或者无数分身,把我所有的想法都一一创作出来。我总觉得时间不够,这种焦虑也渗透到了作品中,我的作品都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轴里寻找支点。

艺术家张哲溢的世界 (来源:)

跟大家分享下我近期的作品。

《撕皮儿薄革》,画的是披着恐龙皮的小猪。今年是猪年,“撕皮儿薄革”是《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的导演的同音。同时这五个汉字又是这幅作品的英文名“It’s the pig’s bug”的谐音,用图像跟你开一个玩笑的同时,内含一个文字游戏。

《看电影》系列,我想将古画中的闪电提纯成一个带有东方韵味的抽象艺术。“看电影”也不是我们日常的那个意思,而是不同时代的人在观看一个剧烈的自然现象——观看闪电在夜空中划出的光影。

《蔬瓜集》系列,是我每年都会进行的一个长期创作。画面里都是我日常饮食的蔬菜瓜果,最近画的是《韭菜图》,这也许会被认为是一个逗趣的玩笑吧。

简单给自己的创作历程做一个阶段划分,大概可以分为3个阶段。

2006年之前,是带有表现主义风格的绘画。

2006年——2014年,是油画与纸上作品同时进行,而且油画作品的系列划分逐渐清晰,风格也日趋成熟。

从2014至今,是油画系列与装置和视频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并驾齐驱。

职业规划是个虚妄,对于艺术家来说,一切还是得看作品本身说话。来北京的前五年,为了维持自己的创作卖掉了在家乡的一些不动产,并把生活成本降到最低。目前看来,我生活中最大的开销是依然是创作,画材的开销,工作室的房租,北京的空间成本太贵,装置类作品的材料支出也是需要很多的资金支持。

艺术创作也许是个人的,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生态在运行时是需要进行商业操作的。比如说收藏和拍卖,这部分跟艺术家的关系不是那么直接。而商业品牌与艺术跨界合作是很正常的事情,它是艺术向社会发散的一个途径,有时候也能激发出异样的火花。例如早先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就进行了很多品牌的艺术创作,后来越来越多的现当代知名艺术家也在适合的情况下与商业品牌合作出了不少有意义的作品,如果可能的话我现在有一些想法也许可以和各领域内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品牌合作,希望能把当代艺术的概念引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里去。我还对一些手办品牌和潮牌感兴趣,想将自己画面里的一些人物玩偶化,将我的艺术浸入到潮流文化当中去。

最后展示一下我的随身包,我给这张图片起名为“包袱、雨伞、我”。

(剑桥包、手绢、电音玩具、耳机、书本、墨镜、墨镜盒、充电线、蓝牙音箱、他的艺术衍生品—充电宝、随身砚、笔、蒲扇、雨伞、钥匙)

在某种层面上,艺术家与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同。

张哲溢,1975年生于桂林,独立艺术家,自由撰稿人,现居北京。

【小编有话说】《艺术青年说》是一档从艺术家第一视角表述的栏目,这里有当代艺术青年的最真实状态,也能一窥艺术的未来。本期内容整理自张哲溢口述,整理的过程中有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感谢艺术家本人提供丰富详实的素材。

马思嫄 本文来源:艺术青年说 作者:马思嫄 责任编辑:马思嫄_NY9160
跟贴0
参与0
发贴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