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
敦煌壁画 本文图片均由出版社提供
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敦煌,自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不间断地开凿修建,给今人留下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以及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献和艺术品。它是公元5-11世纪初宗教、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文字、民族、民俗、科技和艺术等领域的博物集藏。然而,这一千多年的精神文化财富、一千多年的历史兴衰荣辱、一千多年的艺术瑰宝,该如何向孩子们讲述呢?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苏小芮 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2月
2020年春天,经过敦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小刚、敦煌研究院李萍、刘琴、宋淑霞等多位权威专家勘校的《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问世,绘本作家苏小芮用200余幅手绘将敦煌涉及历史、地理、政治、民族、宗教、经济、军事、艺术等多元领域的299条知识一一解析,每一幅图、每一句话都有根有据,赏心悦目。
作为目前唯一一本面向小学年龄段的敦煌科普书,它用怎样的语言和画面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经出版社授权,摘选书中精彩篇幅,现标题、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敦煌的前世今生
跟着多彩斑斓的画面,纵览一下敦煌历经的千年风雨吧!
摇一摇小女孩无意间捡到的这枚石头,将它自沉眠的旧梦中唤醒,为我们展开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
湖水干涸、雅丹地貌形成时,它在地质变迁中诞生,经历了金戈铁马、四方征战、初建长城的汉朝;
经历了魏晋之后接踵而来的僧侣凿窟修行;
旁观着云集至此的供养人筑佛祈福;陪伴着迭代传承的壁画匠人雕琢塑像、研习壁画;
敦煌,经历过纷争战乱,也经历过繁华盛世,曾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也曾“人烟凋敝,春风不度”。更遭遇过洗劫,使藏经洞里的“敦煌文书”佚散于世界各地。
敦煌的故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湮灭在黄沙之中。幸运的是,敦煌成了一门国际学科,它盼来了“敦煌守护神”,又盼来了“大漠隐士”,接着又盼来了“敦煌的女儿”,还盼来了高科技探查检测技术。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来这里研究、发掘莫高窟的美,他们记录下了敦煌惊心动魄的神秘与美丽,将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长久地留存下去。
画中有知识
千年敦煌,也是一堂中国历史课、文化课、艺术课、地理课,一页页彩绘中也蕴藏了丰富的知识。
汉朝设“西域都护府”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敦煌由此进入稳定和平的发展时期。
敦煌雅丹地貌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在敦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创造出了许多奇观异景。沙漠腹地,河西走廊又称塞上江南。
敦煌石窟寺的建筑形式形成过程和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传统佛寺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敦煌的建筑风格百纳海川,爱奥尼亚风格的柱子、仿若中原殿堂的殿堂窟、受印度毗诃罗窟影响的禅窟、神似支提窟的中心塔柱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拓陆上丝绸之路,最早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张议潮、曹议金等边关将领力挽狂澜,将敦煌收归国土。
镇守两关四郡,护卫国境边关。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功不可没。敦煌一带的长城是用当地的植物,编织成框架,铺满沙土、砂砾,层层夯筑而成的,十分坚固。
莫高窟是一个综合艺术,洞窟建筑因为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种形制,洞窟内的主体是动人的彩塑,精美的壁画布满整个洞窟,表现了丰富细致的内容和复杂宏大的场面,三者互相呼应,交相辉映。
独特地貌气候,培育出独特的动物、植物。譬如双目深邃有神的沙漠之舟,骆驼;譬如坚韧耐磨的罗布麻布原料,罗布麻;譬如红柳大串儿里的红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