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艺术之名,2021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云集110多位艺术家,呈现“年度阿尔勒”展览、“发现奖”展览、“新加坡影汇”展览、“影像策展人奖”展览、“中国律动”展览、“致敬”展览、“藏家故事”展览、“在地行动”展览、“集美·阿尔勒图书展”、手机摄影作品展、“最美地平线”摄影展,共计30场展览。
展览现场
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Christoph Wiesner)此前从法国发来致辞,表达了对摄影季的联合主办方克服重重困难依然坚守着这场中法合作的祝贺和感谢。
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致辞
30个超越时代与语言的叙事结构、30种记录生活当下与变迁的独特视角,30场面对个体与时代的深刻思考......观者可以在本土观看到一次专业、丰满、至真至诚的国际摄影盛事。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荣荣在接受网易艺术采访时谈到:“摄影来自于我们的现实世界,是当代艺术中最活跃的形式之一,摄影是活生生的生命。
北岛《重影》展览现场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王苡沫“人间·剧场”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是2015年起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为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的设立的独家奖项,也是每年的亮点展陈单元之一。获奖艺术家可获得10万元奖金并被邀请至2022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在法国举办个人展览。今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邀请陈霄、何桂彦、李佳、缪子衿、曾翰5位策展人,提名共计10位有才华的华人摄影师,他们分别是刘月、周姜杉、宗宁、王苡沫、徐冠宇、李文嘉、陶辉、钟云舒、郭国柱、邹璧宇。
最终由来自重庆的青年艺术家王苡沫,以作品《人间·狂想曲》摘得今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王苡沫的《人间·狂想曲》由行为影像、实验动画、灯箱装置三个部分组成。影像部分是艺术家和她母亲在工厂废墟中的一场对话。大合唱部分是艺术家邀请工人们再次回到工厂所进行的一场具有回忆、怀念的表演。动画部分使用真人实拍的方式,以电厂作为背景与动画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工人们的异想世界。装置则采用了灯箱影像,虚构了一个空间剧场,并使其具有某种集体记忆的特征。
中共集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庄志辉为获奖艺术家王苡沫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王苡沫是一个地道的重庆人,她的父母祖辈都是重庆电厂里的工人,在她儿时的记忆与成长的过程中,电厂所构成的一切就是其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2020年,电厂被迫关闭,工人有的转岗,有的失业,对于每一个以电厂为家的人来说,原有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很短的时间里,半岛成为了空城,电厂也成为了工业废墟。在视觉上,它显得庄重、肃穆, 犹如纪念碑,弥散出一种独特的仪式感。
王苡沫,《人间狂想曲NO.3》,2021年。双面灯箱喷绘布,99cm x 17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王苡沫,《人间狂想曲NO.5》,2021年。单面灯箱喷绘布,87cm x 16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在作品的阐释中描述道:“小时候父母上班的制度是三班倒,有时候会晚上2:00出去上班,所以我很多都是在亲戚或者叔叔阿姨家度过的。因为电厂工作特殊的性质,会在区域内建立一个家属区,我可以认识到其他叔叔阿姨的孩子,间接了解到其他的叔叔阿姨,在家属区里面,有他们独有的一个世界。在成长过程当中,父母的生活和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电厂倒闭,当我偶然听到爸妈交谈,他们的生活过得并不是很好的时候,心里其实有一点心酸的。”
《人间·剧场》展览现场
事实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电厂不仅反映出的是中国工业化的成就,还积淀着一代人的拼搏、奋斗,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梦想。在王苡沫的记忆中,那些儿时熟悉的环境,如车间、 厂房、家属区等,开始成为一种独特的创作资源。它们源于艺术家个人的记忆,有着特殊的情感。但是,它们已经不再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场域,而是成为了一种视觉的象征,承载着时代的印迹,凝聚着父辈们对工业化、现代化的追求。
《人间·剧场》展览现场
于是,艺术家与母亲的对话就显得意味深长。当艺术家邀请工人们重返现场之后,一系列的表演、行为,似乎激活了这个废墟。表演是集体性的,犹如过去集体化的生产。表演也是短暂的,但同样具有某种仪式感。工人们的在场,似乎是一种提示,意味着一代人的青春与理想的远去。表演则让这个场域变成了一个无边的剧场,也是一个临时的剧场。但是,在这个剧场之中,两代人的对话与凝视、两代人的生活与梦想等都不同程度的显现出来。作品犹如挽歌,飘荡在这些废墟之上,萦绕在剧场之中。
《人间·剧场》展览现场
“动漫、行为表演和影像装置的复调演奏的方式,敏锐的社会观察视角与艺术创作语言,对于工业题材的独特理解和想象力,调动、运用多种媒介与艺术手段以求充分实现自己的创作目标的能力。”王苡沫在此次展览中,展现出了她在艺术家道路上的极大潜力。
发现奖现场
在国际平台发出中国摄影师的声音
“我希望我们中国的摄影,中国好的作品能让外界能看到。”荣荣表达了其设立发现奖的初心,“对于欧洲的观众,其实很多人对中国的摄影师一无所知。日本摄影在六七十年代经历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比如老一代的摄影大师,森山大道、细江英公......还有一些新生代的摄影师在国际舞台是很强大的,但是我觉得中国有这么大的人口,为什么中国摄影师在国际上的声音这么微弱?我觉得需要通过我们去主动争取文化的交流,才能产生好的对话,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三影堂举办了十二届摄影奖,许多年轻人从中走出来,成为行业里活跃的中青年摄影艺术家。近7年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合作,设立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建立中法直通车,为年轻的摄影艺术家提供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这也定会为行业输送更多的真诚、勤奋、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带来更多敏锐、饱满、具有生命力的影像作品。
入围艺术家作品:
郭国柱,《流园No.2 | 122°82′E 30°72′N》,2015年。315克哈内姆勒纯棉硫化钡纸打印,128cm x 100cm。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李文嘉,《无题(雷克雅未克,冰岛)》,2017年。收藏级艺术微喷,110cm x 127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邹璧宇,《戛然而止的生活·海港城》,2015年。艺术微喷。40cm x6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钟云舒,《遥远的路途》,2021年。艺术微喷,75cm x 1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宗宁,《半拉山》,2018年。哈内穆勒纯棉钡化纸打印,100cm x 10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陶辉 《法证表演 第一幕:流动介质》展览现场
徐冠宇 《悬停身境》展览现场
周姜杉 《2021 PMA朋友圈摄影大奖》展览现场
刘月《基础图像 光谱-07》展览现场
独家对话荣荣
有关年轻的艺术、机构、艺术家
在此次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展览中,网易艺术与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荣荣展开了独家对话,探寻他眼中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以及摄影本身。
荣荣2021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签书会
Q:此次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策展的结构和思路是什么?您想呈现给观者一场什么样的影像展览?
A: 其实这个展览基本上我们在最初创办、搭建结构的时候,当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百分之六、七十是非常清晰的。
首先厦门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东南沿海地带,经过北京草场地举办的三年,当我有机会我回到厦门来做摄影季的时候,我们已经是相对成熟的。集美区是一个学村,有很多华侨归来,比如说陈嘉庚就是从东南亚回来的(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在100年前的时候,他就在做教育的事情。
我们摄影季很年轻,摄影史也才100多年,怎么把国际摄影节带过来激活这个地区的生态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不仅仅在厦门、全国发出声音,我们希望辐射到东南亚地带。 首先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是一个国际顶级的摄影节鼻祖,我们能有法国摄影节的作品空降到厦门展出,对于我们中国的观众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每年邀请亚洲的一个主宾国来参展,往年邀请了日本、韩国、印度,今年是新加坡。一直以来,岭南地区跟东南亚有很好的往来,我们希望在摄影上也有很好的交流,同时我们在这个区域里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澳门、广州都有很好的互动。
《留真:当代中国画名家像传》展览现场
当然我们还有发现奖,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发现奖很有名,但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是专门针对于华人艺术家的,我们不仅把法国摄影带到中国来,我们也把中国艺术家带到法国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的结构。
伊拉尼特·伊卢兹,《岩石II》,选自《污水口》系列,2020年。印刷中使用盐沉积物,和纸,48cm x 3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么多年,我们自身也有一些很重要的发展,比如说无界影像。今年的无界影像我们有诗人拍的摄影——北岛《重影》,在这里面其实你能看到有艺术它是相通的。
刘小东他是一位画家,但是他从摄影中获取灵感,照片与绘画变得息息相关。我觉得边界是完全打开的。
北岛《重影》展览现场
《儿时朋友都胖了——刘小东影像》展览现场
我觉得无限派对也很有意思,他们运用了光和现代科技,这是我们本土的在地行动的板块。 我们希望每年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但有一些东西是在变化、挑战中的。
N-APE STUDIO,The Microscope,2021年。P2 LED屏幕、钢结构、亚克力、若干电源连接线、雷达传感器,100cm x 20cm x 3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还有藏家故事板块,我们每年邀请一位中国的藏家或收藏机构,展出他们收藏的摄影作品,让观众见到摄影大师的原作,我觉得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中国摄影艺术的土壤还是相对贫乏跟年轻,我们在做摄影季的时候,希望观众能够收获到知识,比如摄影也有很多材料、工艺一直在演变,通过这个展览,可以看到艺术家不同方式的艺术呈现。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跋涉到达难民营的女人,因沙尘暴和慢性感染导致这个女人双目失明》,选自《萨赫勒》系列,1984年。哈内姆勒纯棉硫化钡纸打印,90cm x 130cm。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提供。
Q:摄影是极具当代性的艺术形式,随着新媒介的迭代,您认为摄影从观看形式、传播形式上有哪些变化?
A: 摄影根据科技的发展一直在演变,现在人人都是创造者,人人都是摄影家,但在100多年前拍张照片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经过学习才可以,而且也没有条件,最早的玻璃板是巨大的,使用起来比较昂贵,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也才有极少数人拥有自己的四联相机,摄影在当时还是有门槛的。但是在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摄影改变,现在我们去一家餐厅,吃饭之前要让手机“先吃一下”,科技的发展使得摄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摄影的潮流来得如此凶猛,当人们还没有了解摄影到底是什么时候,生活中的男女老少已经都在使用了。
我觉得之所以我们做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包括图书馆、展览、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活动论坛,把好的作品跟大家分享,因为现在这个社会非常物质化、商业化,也在快速的流通,什么东西可以沉淀下来?经过时间的淘洗,可能大部分的图片在数字中都被淹没掉,所以我们今天就是要更冷静的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艺术的创作者或者是理论的建构者,我们怎么严肃的来对待影像。在展览中,当有很多人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其中、运用影像的力量时,你对摄影原有的基础认知会被打破。
徐冰,《何处惹尘埃》,2014年。收藏级艺术微喷,30cm × 4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Q:从艺术家的角度,您认为摄影区别于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最动人的特质是什么?想请您谈谈作为一名影像艺术家的感受。
A:摄影是活生生的,具有生命的艺术。我认为摄影最感动人的就是真实性,以及具备时间属性,摄影把时间封存住。
每一个时代的变化,摄影都存在其中,它是非常当代的一种形式,非常先锋的一种武器。不需要去比高低,摄影就是摄影,一张照片就是一张照片,照片里面独有的能量,我觉得是替代不了的,这是摄影的力量。
有一段时间我在北京、厦门还有京都之间来来回回跑,因为各种原因,我在京都的时候,更多的是无所事事,我需要一个安静的时间,中国近几年高速发展,我们做了很多项目,我觉得当下对自己来说要稍微停一下。
我最近有一个展览叫《迹:荣荣&映里的影像历程》,有在京都这5年的最新创作,以及与映里合作20年间的作品,在成都当代影像馆刚刚展完,明年可能会回到三影堂展览,还不确定。
Q:同时作为三影堂的创始人,您认为三影堂现在的发展定位和未来希冀是什么?
A:我作为一个创办者,最初只是有一个小小的理想,比如说做一个图书馆,做一些展览,然后跟大众分享。短短的10多年,我们在北京、厦门有两个空间,南北有两个摄影节及奖项,我们也和上海誌屋展开了5年的合作,未来每年我们都会在上海发出声音,以及和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合作,这真的是不可能想象的。
所以我们在北京和厦门的团队都非常年轻,他们的能力比我强的多,我更多是在背后服务他们,在需要我的时候出面。我当时想做三影堂,是对当下的一个直接的反应,我现在经常不在北京,三影堂也独立运营的很好。我这几年生活上也有一些改变,还是希望回归艺术家的身份。
在这期间经历了金融危机,经历了疫情,我们依然要去坚定推进摄影艺术,观众也会来到展厅里,我觉得是这个时代的需求和呼声,让我们去努力往前走。
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图书馆
多元展区
体验现实的无限可能
无界影像《厦门·赵半狄的小窝》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现场,艺术家赵半狄、策展人杜曦云与嘉宾、观众围坐在一起,给人荒岛余生感的小窝,由毛竹窝棚、竹叶草坪、口罩吊床和窝棚里的小幅油画组成,如同一个多功能的异物般安插到不同的空间里。作为一个平台、空间,它的属性和层层叠叠的情境密切相关。
赵半狄 “赵半狄的小窝”展览现场
世事如棋局局新,每一个此时、此地、此人,又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具体生动的人如何使用它,定义着它的属性:襁褓、避难所、告解室、咨询处、辩论场......在南京经历空旷无人的那段日子后,无人使用它,也让它在天地之间、日月之下露出天然的属性来。微尘般的人在沧海桑田中确认已知、叩问未知:解答可知、敬畏未知......生机勃勃、缺一不可的众人让小窝在热情中前行着、在开放中丰满着。天地之中、陆海之间、人心之际,小小的小窝在厦门能发生什么、会发生什么,将一一实证于:发生了什么......
赵半狄,“赵半狄的小窝”展览现场,2020-2021年。图片由武汉美术馆提供。
翻开艺术史,每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美好、杰出的人类样本、不为人知的隐秘感受平行展开在我们的眼前,赵半狄和策展人杜曦云说“或许艺术早已是人类的元宇宙”。
“年度阿尔勒”单元 《东方快车——在历史和神话之间》
展览由艾娃·格瑞维亚特、亚瑟·梅泰塔尔策展,许多围绕着“东方快车”或虚拟或真实的故事,使得这趟展示了科技成就的列车,也变成了一个文化标志。其中有些已成为传奇,而史实则被淹没在了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背后。这一切都始于国际卧车公司(International Sleeping-Car Company),该公司在1883年至1977年期间运营着世界上第一列国际豪华列车“东方快车”(Orient-Express),往返于巴黎和君士坦丁堡,即后来的伊斯坦布尔。当时各国把铁路作为国家政治权力的工具,“东方快车”的开通则切实成为一项外交和经济上的巨大成就。将君士坦丁堡选定为旅途终点站并非偶然——这座城市曾作为通往东方世界的大门,激发着19世纪晚期艺术家和作家们的想象力。
格雷科车间(米兰)的全体员工,1933年。原版印刷,22.7cm-x-28.5cm。图片由东方快车基金会提供。
《东方快车——在历史和神话之间》展览上的照片皆来自于前国际卧车公司的档案。尽管该公司经历了各种重组,但前员工保存的这些图片、计划、地图、技术图纸和广告手册等将“东方快车”从历史的背景中重现出来。这系列相册、工业和商业照片图像档案,虽不完整,但价值斐然。
国际卧车公司新型'P'卧铺车的模特宣传照,1959年。原版印刷,22.8cm-x-17.1cm。图片由东方快车基金会提供。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
蒋斐然“未名河”
影像艺术是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中摄影在不到两百年内,经历了技术上的飞速变化和传播方式上的巨大转变。这一点在数字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尤为明显。与此同时,影像的功能也经历着革命性转折,更在不同地域、历史和文化心理的背景下具备了在地化特征。因此,对于影像艺术的研究,探讨其可能性、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对观念、文化、艺术想象的影响,令影像本身内涵和外延得到扩充,并在社会文化领域中获得更多展现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展览现场
“策展人”(curator)的角色,从最初的“保管者”正演变为展览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更逐渐成为艺术领域的研究者以及观点的提出者,同时也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重要的桥梁。“影像策展人奖”这一独特倡议,将鼓励更多年轻策展人参与影像艺术的梳理与研究,助力当代优秀影像创作的推广与发声。
影像策展人奖颁奖现场
此次首届入围奖项的策展人(团队)有,彭嫣菡+Tracing the Elephant,蒋斐然,印帅&张艺川,刘影&游伊一,周一辰。经评委会三轮的深入研讨和投票评选,蒋斐然凭策展项目“未名河”夺得2021年度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在本项目支持下,展览“未名河”将进入实施阶段,并受邀于2022年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和誌屋(上海)进行展览;同时蒋斐然将获得“影像策展人奖”培育计划的支持,包括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及十万元人民币现金奖励。
"未名河“展览现场
愿每位观者都能通过影像艺术映见自身繁盛的生命力,不断刷新个体对于生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