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海报(图片来自学院官网)
2022艺术毕业季的绽放,让这个夏天变得更艺术、更年轻,难能可贵的线下展与奇思妙想的线上展交相辉映,艺术的科技感与科技的艺术范相得益彰。在各大院校毕业展依次开展的时节,网易艺术特别邀请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老师做客网易会客厅,以青年艺术推广平台负责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生、艺术学院教师的共同身份,分享她对2022艺术毕业季、全新一代创作者的观察,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展览方式的体验,对艺术与科技融合带给艺术创作的思考,对未来青年艺术创作生态的期待与展望,并走进她个人的课题研究——艺术乡建。
青年艺术100总监 彭玮
在访谈中,我们常会看到彭玮对于一件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看法。因为疫情青年艺术100的年度征集延期至六月,但这正好与艺术毕业季不期而遇,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可以更加充分的准备作品,这在彭玮看来反而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慢下来的节奏“有利于我个人去思考一些问题,或者有利于已经走过12年的青年艺术100去沉淀一些东西,”对于彭玮而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线上展览成为一种新的展览常态,虽然限制着作品本应该有的展示,但是也激发着创作者必须去寻找更多的路径和办法实现作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自称并非屏幕一代的彭玮坚信视觉艺术应该有一种全方位的体验感和场景中的组合感,“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现场的沟通交流,再加上直观的感受观摩,对于综合评判和全面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的毕业展已不是当年的毕业展——那个曾经20%声光电创作和80%架上创作的毕业展,新媒体、多媒体、跨媒介可能是2022毕业展最显著的标签,在彭玮的观察中这是各大艺术院校共同的特点,甚至于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现实、交互设计、人脸识别等高科技概念被广泛讨论。而彭玮从另一个方面赞成“低科技”的价值,或者说“不能为了科技而科技,为了表现而表现,从而忘记了艺术的本真和艺术到底要去表达什么、去体现什么?” 所以在她看来,“原始的、传统的往往是最感人的。”
或许正是带着这种更为全面与综合的考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彭玮却选择了艺术乡建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她认为高科技、元宇宙与艺术乡建并不矛盾,“乡村更需要科技的力量去辅助,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促进它的生长。”艺术让世界如此有趣,一方面元宇宙的艺术塑造着未来样貌,一方面乡土间的艺术承载着岁月情怀,它们都是此刻的艺术正发生。
作为推广青年艺术的平台,青年艺术100连接着此刻与未来,“未来的青年艺术生态可能会越来越多元。”这是彭玮对青年艺术创作生态的期待与展望。年轻一代的兴趣可能在元宇宙,可能在乡土间,更有可能在两者碰撞与交融中,未来之所以有趣,是因为未来充满新的可能。
“青年艺术100”年度展现场
因为困难 而遇见了另一种美好
网易艺术:今年青年艺术100全网征集延期,相信有很多应届毕业生投稿,对于他们的整体情况您有哪些观察?
彭玮:因为疫情的关系打破了我们的节奏,以往三、四月份征集截止,今年因为特殊的情况延期至六月,正好和艺术毕业季同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好事情。同时,节奏放慢,有利于我个人去思考一些问题,或者有利于已经走过12年的青年艺术100去沉淀一些东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今年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也是应届毕业生,6月8日刚刚参加完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答辩。所以关于青年艺术100也好,关于全新一届毕业生也好,我还挺能感同身受的。另一方面,我也在学校教书,对更年轻一代的表现,或者是他们的状态,相对来说是有交流。他们会积极地联络外界,从大二、大三开始就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与活动,甚至去组织比赛与活动,所以他们的视野比较开阔。我也经常表扬学生,他们资料搜集的能力非常强大,但是弱点在于对资料的分析、把握、归纳以及呈现等还需要更多的训练。
网易艺术:相信在每年的这个时刻您也会非常关注艺术毕业季、毕业展,对于今年的毕业季、毕业展您又有哪些观察?
彭玮:虽然疫情带来很多困难,但是首先我在毕业季、毕业展感受到年轻一代的乐观与轻松。从他们的表现形式,包括媒介运用和效果呈现等方面,可以看出是发挥了最大能量。毕竟A路不通的时候,就要绞尽脑汁想B路和C路,反而能够激发他们去找到更多的路径和办法。原来是约定俗成的,每一年的毕业季都会有线下展出空间,而现在的线上展却是全新挑战,迫使他们去反向思考,去找到原来不可能的表达方式。
线上火爆 但线下仍然不可或缺
网易艺术:今年各大院校也都在推广线上展陈方式,您如何看待线上的展览效果?
彭玮:我们不是屏幕一代,或者我们不是伴随着屏幕而生的一代,和我们的前辈或者导师一样,我们的阅读和体验还是习惯于眼见为实。更年轻的90后、 00后,他们就会非常享受于这样一种所谓线上或者虚拟带来的视觉呈现,但是这并不是说线下他们就不去追求了,或者就不重要了。我知道的情况是像我们央美艺术管理和教育学院,策划、研究、传播方向的同学们正在积极的帮助同届毕业生联络线下展出平台。
我认为艺术作为视觉感官的存在,还是应该有一种全方位的体验感和场景中的组合感。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现场的沟通交流,再加上直观的感受观摩,对于综合评判和全面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是不可或缺的。
网易艺术:通过线上、线下的观看渠道,您认为今年有哪些新特质、新风向可以和我们分享?
彭玮:我的一个直观感受,肯定也是近几年热议的话题,就是新媒体、多媒体、跨媒介的展现方式越来越丰富,呈现出的形式和样貌越来越复杂,作品的制作上也越来越精良。现在大家的观看的方式发生了空间位移,所以作品更加重视多层次、多维度的表达和展现,不再是我们原来说的“二八定律”——20%声光电创作和80%架上创作,我认为这一点也是各个美院的一个共同状态。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现实、交互设计、人脸识别等,这些名词还是我跟我的学生们要学习的一个状态。
“青年艺术100”年度展现场
在高科技与“低科技”的角力之间
网易艺术:您怎么看待科技对艺术的影响或者后续的发展趋势?
彭玮:我其实非常赞同郑达,他是我们最早一届的青年艺术100艺术家, 12年前他参展的时候,绝对是艺术+科技创作范畴里先进的创作者,但是这几年他提倡所谓的“低科技”。
当然社会、科技发展,艺术、文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但是没有必要为了新而刻意追求新。没有去想想自己创作的核心是什么?没有去想想自己作品的要义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的新科技运用就会显得非常空洞。不能为了科技而科技,为了表现而表现,从而忘记了艺术的本真和艺术到底要去表达什么、去体现什么?这也是为什么青年艺术100三年前发起了绘画艺术奖的原因,就是鼓励大家不要放弃所谓原始的、传统的手段,原始的、传统的往往是最感人的。
网易艺术:一方面是“低科技”冷静思考,一方面是从去年NFT到今年元宇宙热门话题,两个方向之间似乎形成一个巨大的角力,青年艺术100平台会如何平衡这种角力?
彭玮:任何新事物的出现,肯定伴随争议和质疑,包括不理解、不认同,这才是所谓新事物出现的意义。就像我说的,虽然我不那么习惯,甚至不那么喜欢,但是我并不反对,因为社会总要进步,时代总要向前,总要出现新事物。我曾和青年艺术100一位来自澳洲的、年龄60+的评委沟通,“您怎么看待现在的新媒体和新科技艺术?”他反问我,“20年前影像艺术很新,但是20年后又怎么样呢?”
我们并不能说NFT好或者不好,而是我们的艺术家需要结合艺术本身特性,去创作真正的、有意思的NFT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把原来的实物图像转化为电子图像,仅此而已。选择成为艺术家,走上艺术职业化道路,就意味着你的认知或者你的感受一定不同于其他行业,你一定有最敏锐、最新鲜的想法通过你的艺术去表达。如果你的艺术在进步,你的思想在进步,其实不用太在意你到底借助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段。
“青年艺术100”年度展现场
当艺术乡建遇见了元宇宙
网易艺术:我们想从青年艺术100、2022毕业季聚焦到您个人,借此机会也想请您谈谈您个人的课题研究情况?
彭玮:我的课题研究是艺术乡建——艺术乡村建设、艺术乡村振兴,也是一个所谓艺术本体的问题。现阶段沉淀为我的博士论文,通过国内外艺术乡建案例的收集比对,比如许村计划、碧山计划、羊磴艺术合作社和越后妻三年展等,再结合我们近几年艺术乡建实践的情况去思考、去反思原来走过的路,追根溯源艺术为什么会走入乡村?艺术对于乡村建设真正的作用在哪里?有哪些所谓的经验教训可以总结?有哪些计划可以落实到今后的工作中?艺术乡建对于艺术从业者、艺术行业意味着什么?
网易艺术:艺术可以在元宇宙眺望未来,也可以走进乡村再造大地。在您看来,元宇宙与艺术乡建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互动?
彭玮: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谈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村好像和高科技、元宇宙看上去没有关联,但是实际上我认为乡村更需要科技的力量去辅助,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促进它的生长。乡村有了科技助力、有了艺术参与,才会有更多的人把目光聚焦到乡村,利用乡村的自然、人文、文化等资源,激活城市没有办法达到的一些目的或是状态。一方面乡村是需要保护的,另一方面乡村是需要创新和传承的。所以无论高科技也好,元宇宙也好,在乡村并非没有用武之地,而是要看在哪个方向上能够发挥作用。
网易艺术:希望您的课题研究可以在艺术乡建中发挥更多积极作用,也希望青年艺术100和艺术乡建有更多互动,打造最有活力的艺术项目。
时光流转但总有艺术家正年轻
网易艺术:最后想请您谈谈对于青年艺术创作生态的期待与展望?
彭玮:未来的青年艺术生态可能会越来越多元。对于年轻的这一代人而言,艺术是他们观看和表达世界的一个方式和渠道,但是这个方式和渠道只是其多元身份、多元认知里面的一个方向,也许是主要方向,但并不是唯一方向,所以反映在他们的创作里,或者反映在他们对于艺术的态度上,相对就会轻松很多,这也是他们对于艺术表达的共性。在我看来,新一代的他们认知也越来越多元,兴趣点的广泛不仅仅局限在艺术,而是对周围众多的事物、众多的学科都保有兴趣,并通过艺术方式将其整合在一起呈现,探索学科融合的可能性。
年轻一代也在不断的给我们以教育,让我们不断的吸取新知识,一个人可以变老,但是有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有一代一代的年轻血液去激活你、去推动你,这才是我们做青年艺术100项目有意思的地方。
“青年艺术100”年度展现场
(除特别注明外,文中图片来自青年艺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