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览现场。(01:12)
乌菲齐美术馆是意大利佛罗伦斯历史最悠久和知名度最高的一座艺术博物馆,以收藏大量文艺复兴时期名迹而知名。9月8日,“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再到当代艺术,此次展览是500年来自画像艺术发展史的一次集中展示。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展览包含拉斐尔、提香、鲁本斯、伦勃朗、安格尔、夏加尔等50位艺术大家的自画像作品。其中,著名的《拉斐尔自画像》也是首次在上海亮相。通过展览,观众可以了解到这些艺术大家是以何种思想、何种方式将自己的面貌呈现在画作中,又是以怎样的心情来面对画中的自己的。
展览现场的《拉斐尔自画像》
展览现场
乌菲齐美术馆是意大利佛罗伦斯历史最悠久和知名度最高的一座艺术博物馆,它是被称为乌菲齐博物馆综合体的一部分,除了上述美术馆外,还包括瓦萨里走廊、皮蒂宫和波波里花园。它们汇聚美第奇家族、哈布斯堡-洛林家族与萨伏依家族的核心珍藏,共同构成了以藏品数量和质量著称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几个世纪以来,通过遗赠、交换和捐赠,乌菲齐收藏了一系列珍贵无价的艺术品,包括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等人的杰作。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了解到,展览“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出50件作品,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6世纪至21世纪,包含了拉斐尔、提香、鲁本斯、伦勃朗、雅克-路易·大卫、安格尔、莫兰迪、夏加尔、草间弥生、蔡国强等50位艺术家的自画像作品。展览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展现艺术史上一系列名家的自我写照,揭示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变迁。 通过展览,观众可以了解到这些艺术大家是以何种思想、何种方式将自己的面貌呈现在画作中,又是以怎样的心情来面对画中的自己的。
自画像展:与乌菲齐合作的开端
继2021年的“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后,上海东一美术馆携手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官宣了“五年十展”合作计划。这也是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馆藏的珍品首次在中国大规模亮相。
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告诉澎湃新闻,规划中的“五年十展”中的第一轮包括三个重量级展览:包括“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大师自画像”,以及“十八世纪大师展”。五年十展,其实是每年向观众呈现两个特展。而此次的“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则为东一美术馆量身打造的。
展览现场
对于此次展览,谢定伟说,“在乌菲齐美术馆的馆藏中,自画像作品是一大亮点。而在西方,艺术家也都有创作自画像的习惯,所以这一展览也不仅局限于意大利艺术家,而是涉及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的自画像。其中,拉斐尔自画像更是重中之重。”
乌菲齐美术馆馆长艾克·D·施密特( Eike D. Schmidt)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乌菲齐美术馆的自画像藏品数量巨大,且都是通过精心收购和捐赠的方式所得。乌菲齐藏品数量仍在增长,目前,自画像藏品已超过1800件。因此,要挑选50件能代表其馆藏丰富的作品并非易事。我们决定对我们的收藏进行一个总体的介绍,这些作品都是来自杰出艺术家的精选作品。从拉斐尔到草间弥生、蔡国强等在世的艺术家,这一展示过程呈现的是自画像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动而演变的。”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从十五世纪佛罗伦萨的美第奇统治者开始,艺术家们选择描绘自己,并向观者展示了他们的灵魂。施密特说,“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各自的故事与力量,因为这些画作就是艺术家表达灵魂的镜子。”
古典的侧身自画像
中世纪,镜子成了强有力的文化象征,是各种关于自我以及他人的知识的暗喻。然而,逐渐兴起的自画像掩盖了中世纪的贡献。自画像逐渐成为了记忆与想象的产物。
《拉斐尔自画像》
进入展厅,观众就能看到被摆放在C位的《拉斐尔自画像》。该作品在国内的首次亮相是在2012年7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中。而这一次,则是该名作的首次来沪。
拉斐尔是意大利著名的画家,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他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推动了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亦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艺术财富。《拉斐尔自画像》是这位天才艺术家最著名的画作之一。画中拉斐尔头戴黑帽,一袭黑袍与白色衬衣贴身得体,这一身被后人称为“raffaella”的艺术家行头体现出了他对画家身份的自豪感。而画面中深邃的眼睛和优雅的容貌则证实了瓦萨里在《艺苑名人传》中对这位天才画家的热情称赞“优雅、美丽、谦逊”,认为他是艺术家“完美形象”的表现者。
提香《自画像》
在拉斐尔作品的左侧,一幅自画像描绘的是一位面容消瘦的老者。这便是16世纪威尼斯画坛巨匠提香,他挺鼻如峰,苍鬓如戟,手中拿着调色板。虽然他的脸上布满皱纹,但依然流露出沉思与自信的神采。晚年的提香享誉欧洲宫廷,备受王公贵族的欢迎,这幅画彰显了他的显赫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提香在早年并不描绘自己,据说他60岁左右才开始创作自画像,而其自画像也是最早的“老年”自画像。提香之前,大多数艺术家是在年轻或身强力壮时创作自画像的。
伦勃朗《自画像》
转角处,出现在视野里的是伦勃朗《自画像》,这也是展览中的重头戏。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画派的主要人物,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画家,一生留下了600多幅油画。其中,自画像占据了重要的部分。他擅长运用“明暗法”来处理画面,他用40年持续性的观察和记录,以近百幅自画像的形式,反映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精神面貌,来记录生命的历程。
展出的伦勃朗《自画像》作于画家去世前不久,当时他已无意美化自己。唯有从炯炯有神的眼睛以及裘皮斗篷和胸前的奖章,似乎可以看到他曾经的辉煌年代和奢侈美好的生活。但这一切都被反省和忧郁所掩盖,而轻抿的嘴唇似乎确定画家比任何人都清楚,昔日荣光一去不返。
鲁本斯《自画像》
在不远处,则是“弗拉芒画家王子”鲁本斯的自画像。画中他以四分之三侧身角度,络腮胡勾勒出面部轮廓,头戴宽檐帽遮盖脱发,项上 戴一条金项链,彰显其尊崇的社会地位,亦象征奥地利和丹麦统 治者授予他的荣誉。这幅自画像将巴洛克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委拉斯开兹《自画像》
当然,选择用四分之三侧身角度去呈现自我的还有西班牙大师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作为西班牙黄金时代最杰出的代表画家之一,委拉斯开兹在世界美术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画家影响巨大,包括戈雅、马奈、毕加索、达利、培根等。他举世闻名的《宫娥》更是西方绘画中被分析得最多的作品之一。在委拉斯开兹近44岁画下的自画像中,他用写实的画风刻画了自己的侧面,展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玛丽-路易丝-伊丽莎白·维吉-勒布伦《自画像》(巴黎,1755 - 1842) 布面油画
玛丽-路易丝-伊丽莎白·维吉-勒布伦是展厅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艺术家。她在绘制这幅自画像时35岁。其时正值法国大革命,这位深受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喜爱的画家因担忧安全逃离家乡,而王后于几年后也难逃被砍头的命运。然而,维吉·勒布伦选择向王后致敬,画中的她正在描绘王后的美丽容颜。
近现代的自画像:多样的表达
随着深入展厅,观众便会逐渐来到近现代的自画像板块。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意大利著名版画家、油画家莫兰迪、超现实主义画家夏加尔、日本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以及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等人的自画像作品。与此前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时期相比,近现代的艺术家在自我表达的方式上更显多样化。
展览现场
马克·夏加尔自画像
其中,作为超现实主义大师,马克·夏加尔将梦幻的“滤镜”充斥在自画像的色彩中。马克·夏加尔一生创作了三十多幅自画像。在展厅中呈现的自画像里,背景中的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和塞纳河都清晰可辨,画家一双杏眼,颧骨高耸,“公鸡”与“新娘”的意象提供了视觉焦点。画中,新娘是其妻子贝拉,英年早逝,也影响了夏加尔的整个绘画生涯。公鸡和新娘象征希望与繁衍,黄色骄阳与黑色弯月共享了同一片天空。
莫兰迪自画像
卡尔·奥洛夫·拉尔森自画像
乔治·莫兰迪的自画像描绘的是35岁的自己。他穿衬衫和马甲,目光专注,手中握着调色板和画笔,他以平淡柔和的色彩描绘着自己。莫兰迪的作品惯于用统一的柔和灰色调营造宁静的风景和静物。而他的自画像也保持了其一贯的绘画风格。莫兰迪的边上是瑞典插画家卡尔·奥洛夫·拉尔森的作品。这幅画名为《自查》的自画像可以看出画家的性格。画家看着镜子,手中抓着一个小丑娃娃,这被解读为他的另一个“自我”,有人解读为他的伴侣,画家微笑的脸掩盖了悲观情绪。
草间弥生自画像
蔡国强自画像
展厅里,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则显得耀眼、前卫,她将“波点女王”的个性充分融入画作中。她使用最具特色的圆点来构建自己的脸庞和上半身,搭配画作背景里的网格状图形。通过这种非常特殊的、 自由的表达,形成了找回自己内在秩序的唯一方式;另一边,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的自画像则延续了其火药为媒介的创作形式“炸”出自我;而凯蒂·拉·罗卡的作品则是运用了胶片感光、亚克力材质和喷墨成像;最后的作品是艺术家罗伯托·法贝洛的《我的一部分》则相当离奇,带有后超现实主义感,在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中,人类身体与鸟类、昆虫或神话生物混杂缠绕。
凯蒂·拉·罗卡自画像
罗伯托·法贝洛自画像
施密特曾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时说,“乌菲齐有很多馆藏,但我们需要将古代和现代相连接,让佛罗伦萨的艺术得以延续。”在此次展览中,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家开始,我们看到了自画像的演变与延续,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描绘自己。
展览将展至2023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