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无法消解的焦虑对撞与生俱来的快乐

网易艺术 2023-09-04 12:26:20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2023年9月2日至2024年1月7日呈现奥地利画家玛丽亚·拉斯尼格在中国的首次个展——“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维也纳阿尔贝蒂纳博物馆和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由UCCA策展顾问彼得·逸利和阿尔贝蒂纳博物馆现当代艺术策展人安东尼雅·霍舍尔曼共同策划,呈现20世纪著名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格(1919-2014)在中国的首次重要个展——“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艺术家拉斯尼格以开创性的身体意识绘画为人熟知,着眼于身体带给自身的感受,而非形体外貌的描绘。拉斯尼格的艺术实践集中于家乡奥地利以及巴黎和纽约的旅居时光。本次展览汇集了36幅涵盖拉斯尼格各时期创作的油画,以及精心挑选的代表性素描,包括从艺术家早期描绘抽象形状的作品,到20世纪70年代的“现实主义”绘画,以及晚期具有创新性的自画像,对艺术家70余载漫长创作生涯中构思的延续与联结进行梳理。

导览,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UCCA新展“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新闻发布会,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 唯一真实的是我自己的感觉,而感觉就发生在我栖息的身体之中

拉斯尼格对于自我内在身体的艺术探索伊始于二战期间她在维也纳艺术学习的经历,在这段时间她对她所能接触到的艺术世界感到非常疲惫,不管是关于自然或是社会意识等等,都给她,或是整个艺术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不是向外探索而是向内去探索。自20世纪40年代末起,拉斯尼格开创了一种专注自我观察的绘画方法,这种被其称之为“身体意识”的概念试图从内心出发,描绘身体带给自身的感受,而非他人眼中的模样

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拉斯尼格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即,色觉和色彩绘画。我们可以看到她通过独特方法去运用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会使用一些非常鲜艳的色彩,以形成一种互补的效果。通过不同的颜色组合传达自己的一种情绪,一种张力或者是一种感觉。她能够把不同色彩组合在一起来展现她的情绪,来呈现很多她选择的不同的绘画主题。

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约1986–1999,布面油彩,100 × 85 cm。©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摄影:霍里特·奥斯特,2023。私人收藏,维也纳。

本次展览区别于大多数大型艺术家生平回顾展通过时间线索来组织展览的策展方法,UCCA本次并没有通过时间去区分艺术家的各时期履历,而是跨越了时间对她的作品的主题进行了梳理,以主题为线索将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重组和串联在新展厅和中展厅内呈现。

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新展厅内的作品根据主题分为四个板块:在第一个空间内,从拉斯尼格结合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的自我肖像,到艺术家对双人主题的描绘,如《床上的父母/妈妈和爸爸》(1955)中近乎抽象的色块与《悲剧二重唱/夸张二重唱》(1987)中富有表现力的扭曲身体,都体现了其创作实践中的双重性与二元性。而在下一空间内,无论是拉斯尼格对自我肖像与动物混合形态的探索,还是艺术家与动物的并置呈现,如《迎难而上》(2003),这些作品都重点展现了艺术家在绘画中对动物形象的运用。受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质疑人与动物边界思考的影响,拉斯尼格在借助动物形态表达自我不同方面的同时,也在为受环境恶化威胁的生物发声。


玛丽亚·拉斯尼格,《迎难而上》,2003,布面油彩,145 ×200 cm。©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图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提供

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新展厅内的其余两个板块呈现了拉斯尼格对“身体意识”的广泛研究。其中一个空间汇集了艺术家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纸上绘画作品,通过拉斯尼格对声音、气味等感官的探索映射,展现了艺术家对于自己头脑内空间的想象。这些素描有的为拉斯尼格将自己的思考拓展为大幅绘画提供了灵感,有些则因其引人入胜的直接性和亲切感而独自成画。此外,拉斯尼格还采用近乎经验主义,甚至准科学的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针对身体研究的绘画作品。借由描绘呈胚胎状的身体,创造有机与机械的混合体,借助内部器官的错位(如《有头脑的女士》,约1990-1999),拉斯尼格试图为自己的内心体验与可见的外部世界构建联结。


玛丽亚·拉斯尼格,《有头脑的女士》,约 1990–1999,布面油彩,125 × 100 cm。©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图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提供。

玛丽亚·拉斯尼格,《画布内外IV》,1984–1985,布面油彩,80 × 99.9 cm。©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图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提供。


玛丽亚·拉斯尼格,《两种存在的方式(双重自画像)》,2000,布面油彩,100.3 ×124.7 cm。©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图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提供。

玛丽亚·拉斯尼格,《区域切分》,约1953,纸板油彩,50 × 37 cm。©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图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提供。

中展厅对作品的呈现并没有聚焦特定主题,而是将拉斯尼格晚年的作品与她几十年前的重要画作并列展出,步入晚年的拉斯尼格逐渐开始审视人类自身的死亡。《三重自画像/新自我》(1971)可追溯到艺术家在纽约的创作时期,从中感受她在美国所采用的更为写实的表现手法,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这是为了“向那些怀疑我能力的人证明自己”。而在拉斯尼格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女性力量》(1979)中,再次出现了气宇轩昂的裸体女人这一主题。在作品中,艺术家像超人一般在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上昂首阔步。拉斯尼格对这幅作品获得成功的矛盾态度体现了她与女性意识觉醒的微妙关系——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流露出浓厚的兴趣,却又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仅被圈定为“女性艺术”。《触碰来世》(2000)虽然在主题上转向对死亡与失去的思考,但依然采用了其一贯的肖像画风格。画面中描绘的是艺术家与她十年前过世的所爱之人——画家阿尔诺·代达洛斯·旺德。《很快,我将身处云层之上》(1999)也着眼于相同的主题。作品的构图不禁让人联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安德烈亚·曼特尼亚的《哀悼死去的基督》(约1483):画面中的色带看起来更像是曼特尼亚画中基督腿上的衣褶,而非标题暗示的堆积的云层,拉斯尼格的眼睛从鲜艳的色带上探出,营造出哀伤宁静的氛围,与艺术家同题材的其他作品相比则少了几分阴郁。

玛丽亚·拉斯尼格,《很快,我将身处云层之上》,1999,布面油彩,74.2 × 56.1 cm。©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图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提供。

拉斯尼格亲眼见证了人类迈向太空的第一步,在新世界的探索中寻得共鸣。她将自己想象为一名宇航员,一个快乐的“火星来客”,在画室中展开自己的内在探索之旅,这也是本次展览名字的来源,更是我们希望从她的艺术中所提炼出来的作为一位女性、一名画家、一个生活在科技、文化、政治发展巨变中的个体。处于变革动荡的风暴当中,她将自己描摹成怪兽、机器,甚至是外星人,在画面中坦然展现了那些无从消解的焦虑与欲望,我们能够感觉到她的焦虑,但是这些焦虑又和她的自信是融合在一起的,她在画作中勇敢地揭露了自己的创伤、幻想与噩梦,记录下万千世界如何在自己身上留下痕迹。这是一种极其充满力量的自我意识,拉斯尼格留给我们的犹如一本折射人类境况的寓言集,其现实意义仍在不断地深化。


玛丽亚·拉斯尼格,《戴嘴套的自画像》,1973,布面油彩,96.8 × 127.2 cm。©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图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提供。

关于展览

展览名称: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
展览时间:2023.9.4-2024.1.7

展览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北京798中国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 

关于艺术家

2000年代初期,玛丽亚·拉斯尼格在其位于维也纳的工作室。图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提供。摄影:海莫·库奇林

玛丽亚·拉斯尼格(1919-2014)1919年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卡林西亚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读于维也纳美术学院。1960至1968年居住在巴黎,1968至1980年居住于纽约,之后回到维也纳,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任教。2013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2014年去世之际,纽约MoMA PS1为其举办了重要个展。此后,泰特利物浦美术馆(2016)、华沙扎切塔国家艺术馆(2017)、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和巴塞尔艺术博物馆(2018)都为其举办了颇具影响力的展览。2019年,维也纳阿尔贝蒂纳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其大型回顾展“存在的方式”。

关于策展人

彼得·逸利和安东尼雅·霍舍尔曼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