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艺术 > 正文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0
分享至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于2023年12月15日至2024年1月21日在厦门举办,期待与您共赴一年一度国际摄影盛事!


“摄影季特典”单元荣幸呈现著名台湾艺术家、美学家陈传兴的作品展《色》,以致意他对中国艺术发展作出的特别奉献。陈传兴先生长期耕耘美学、哲学、精神分析与影像艺术等领域。作为其个人精神史系列的第三部曲,本展览展现先生1970年代于欧洲拍摄的彩色胶片作品,展览由集美·阿尔勒艺术委员会成员顾铮和齐燕共同策划。

《色》

陈传兴/文

也许,44幅影像根本不存在。色即是空,颜色本来就不太可能脱离依附的物体,赤裸素身出现眼前,大喊,瞧此即是我,色本身!谁看过颜色?染匠,画家,色料商,制造者眼中,手上真的是颜色,色?如同色卡,色纸尽是一些大小不同的想像假设,理想虚幻的色。曾经喧闹争论的光谱色彩议题,色内色外,高温低温种种满布个人一己欲望的所谓光学,客观科学。依赖装置器具和论述追捕色。

陈传兴,《夏日海滨》,1978年,布列塔尼。明胶银盐,60.96x50.8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他们不正是另一种染匠,画家,着迷纯粹色,纯色的诱惑。为何需要颜色?色的必要性会决定我们非作某些选择不可,替颜色下价值判断,好色,坏色,干净,混浊不洁的色。调色,下笔前所有画家的大哉问!没有画笔,没有色料可随手即兴挥洒,彩色摄影先天缺乏不足外,又被囚锁在标准配方色料方寸内,戴着脚镣跳舞,像格律诗人。工业制品的限制,其极限在那里,是否可打破,超越?光决定底片色料反应,表现,于曝光当下和暗房工作。光,正反作用,显色造像外,用反向,否定色相,摧毁、取消颜色,改变颜色实质,进而连附着的物体肌肤,形式也被扭曲,瓦解。光的否定性赠与自由,解脱色和物体的相互依赖,开启幻象彼端,我的自由落在色相废墟国度上。哀悼或礼赞消逝和变种的色与物。幻灯到彩负的旅程。

色在哪里?

陈传兴,《枯叶与苔石》,1979年,巴黎。明胶银盐,60.96x50.8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文/顾铮

时间的合谋,也是约会

陈传兴先生将自己长年锁柜深藏的彩色照片拿出来,让其“暴晒”在展厅光线和观众视线之下。在我个人觉得,与其说看那些隐约看见的过去事物,发出一些时光不再的感慨,倒不如说思考作为物质存在的照片有没有生命是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情。这批彩色照片其实提出了有关时间对色彩的作用和考验的问题。时间对照片的作用或者说考验之一是照片本身的“失色”。虽然束之高阁,长时间不见天日,但彩色照片的发色仍然会有变化。变化之一是,变得暗淡的色泽会让人明显感受到时间的残酷。这些照片一定有过其甚为艳丽的欢颜时刻,但也一定会在时间流逝中走向其沉静甚至是消沉的晦涩时刻。欢歌和沉吟都是它们曾有的状态。也许,最终的苍茫无际是彩色照片们的终极状态。此次,陈先生以褪色照片示人,就是接受时间的魔力,并且承认时间的不可抗力。这也是对于时间的发问。陈先生这次展览的彩色照片,以胶片时代的彩色摄影方式拍摄和印制。无论是胶片还是相纸,所使用的染料涂布方式和影像发色方式,为成像就是要让乳剂中的银盐或染料受孕于光线。这个“受孕”是一个储存与发散光线能量的行动与过程。躺卧于纸床上的乳剂,其实是一种活物。彩色照片因此也是一种生物。涂布于彩色相纸上的感光银盐乳剂或染料始终在发酵、孵化某种我们不可预测和把握的色彩,这是一个内生和蠕动的永不停歇的过程。在胶片汲取光线能量之后,相纸上的影像在散发能量的同时也在散发由镜头所成之像的魅力。底片吸收光能,相纸耗散积蓄于上的能量,而时间默契,乐见其成,并且不动声色地继续推进这种耗散和由此带来的变化。也许,这是摄影的最为有趣之所在。

陈传兴,《车顶人群》,1981年,巴黎市郊。明胶银盐,60.96x50.8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传兴,《卧室肖像》,19879年,卢瓦河。明胶银盐,60.96x50.8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或许,由绚烂归于平淡是彩色摄影的宿命。乳剂染料鲜活,盛期鲜艳明丽理所当然。时间推移,直奔衰期,活力渐退色彩随之失去明艳也是自然。但是奇怪的是,鲜艳的退却、活力的消失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艳丽的嚣张所带来的不安渐次消退,淡然从纸床基底从容泛起,根本意义上的底色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执着浮现,以经久的坦然与从容更牢固地盘踞在我们的眼前与心底。可能这就是彩色摄影的根本之道。在这个时候,时间以朴素无华的姿态大方到来。渐渐稳定的沉着、安宁都已经锁住时间,但也还在时间里继续某种生长,于是有了今天陈先生照片中的更具冥想色彩的色彩。他是把潜藏于照片中的一切活物的发展放手交给了永恒安排。还有什么比委身于时间,让渡控制所谓的效果的可能性,等待某种更为神秘的不可预测性的到来这样更为令人兴奋的事情吗?尽管数码摄影有着比银盐摄影更强大的再现力量,但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储存于电脑和各种介质中的影像是没有生命的。数码图像文件的“损坏”,是介质的毁坏,并不是因为影像生命自身的弱点而产生的各种化学变化以致朽坏。数码影像是无机的图像,就其本身而言,它们和生命的欢乐和痛苦无关。在今年这个时候,陈先生让这批照片“曝光”,可能是陈先生认为与时间的谈判(也是拉锯)取得了令双方满意的结果,付诸时效的功夫和盘算已到合适时机,因此可以揭开时间的谜底了。也许,拍摄很重要,但什么时候让它们“曝光”更重要。这些拍摄于几十年前的彩色照片的“曝光”,也许就是陈先生与时间的合谋,也是他与时间的约定。

陈传兴,《雨夜》,1980年,巴黎。明胶银盐,60.96x50.8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传兴,《凯旋门平台群像》,1979年,巴黎。明胶银盐 ,60.96x50.8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关于艺术家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陈传兴Cheng Tsun-shing是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博士(1981~1986),师承电影符号学理论大师Christian Metz,博士论文为《电影“场景”考古学》。1998年创办行人出版社,以欧陆思想及前卫书写为出版轴线。2012年获颁法国艺术与文学勋位军官勋章。他长期耕耘美学、哲学、精神分析与影像论述等领域,同时是摄影家、艺术评论学者、作家与电影创作者。

曾任“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总监制,并执导《如雾起时》诗人郑愁予纪录电影、《化城再来人》诗人周梦蝶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叶嘉莹文学纪录片为其“诗的三部曲”完成之作,荣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

曾任教台湾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台湾清华大学,开设“电影”与“精神分析”课程。著有《岸萤》(2020)、《未有烛而后至》(2015)、《银盐热》(2009)、《木与夜孰长》(2009)、《道德不能罢免》(2009)、《忧郁文件》(1992)。1987年在阮义忠访谈所着《摄影美学七问》中,负责其中“五问”回答,对摄影美学论述产生深远影响。著作《忧郁文件》中,关于《明室》一书的深度书评,也成为中文世界理解罗兰·巴特的经典文献。

1975年于中国台北举办摄影个展《芦洲浮生图》,2015年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及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摄影个展《未有烛而后至》,2019年摄影个展《萤与日》于上海龙美术馆举办,2020年摄影个展《借光》于台北TKG+耿画廊举办。曾参与2009年广东美术馆、2018年台湾美术馆及日本清里摄影美术馆的摄影群展。

关于策展人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齐燕Yan Qi,出生于1986年,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担任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执行馆长。她先后在北京服装学院和法国高等艺术管理学院获得美术学硕士和当代艺术管理硕士学位。齐燕曾策划过多个展览项目,包括:“徘徊久:具本昌摄影”(2021)、“可预见的告别”(2020),“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2019、2020),“影像的力量”中国(大同)国际摄影文化展主宾国特展”(2018、2019)等。为了支持和鼓励青年影像创作者,她发起并连续举办三届“三影堂PhoPho Fair”(2019 - 2022),齐燕于2020至2022年担任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执行总监,并于2023年担任其艺术委员会成员。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顾铮,策展人、评论家。1959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顾铮是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和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9th Heinz Götze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History)。

顾铮学术兴趣主要为:20世纪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纪实摄影、视觉文化与图像传播研究和摄影史等。他著有《Chinese Contemporary Photographic Art (中国当代摄影艺术)》(2011,中文版与法文版)、《摄影的人,在路上》(2013,台北)、《当代摄影文化地图》(2016)、《没有美满结局的童话:战争、宣传与图像》、《来自上海——摄影现代性检证》(2017)、《他们如何接纳摄影》(2018)、《城市表情》(2020)、《中国当代摄影景观》(2022)等。他主编有:《西方摄影文论选》(2005)、《摄影·社会·空间》(2010)、《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合编,2013)等。

顾铮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他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顾铮于2020年至2022年担任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艺术总监,并于2023年担任其艺术委员会成员。

  • 藏家故事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藏家故事”单元关注亚洲影像艺术的收藏者和收藏机构。本年度呈现展览《历史的第三只眼》(策展人:肖瑞昀),展出收藏家刘钢先生珍藏的清末美军大白舰队访厦影集。该影集收录了记录1908年美国舰队访问厦门全过程的38张原版蛋白影像,是厦门作为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历史见证。除了这部珍贵历史影集,展览还将呈现厦门藏家陈亚元先生收藏的与大白舰队访厦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物件。展览的重点不在于构建宏大叙事,而是挖掘影像视觉上的微观史。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美舰鸣炮祝嘏,蛋白照片,1908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码头排队,蛋白照片,1908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接待场牌坊外面,蛋白照片,1908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宴会厅西首,蛋白照片,1908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士兵运动后图,蛋白照片,1908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南普陀茶会后, 蛋白照片,1908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风后各棚图,蛋白照片,1908年。刘钢收藏,图片由刘钢提供。

关于藏家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刘钢是亚洲资本市场的顶尖律师之一。1999年,他设计出著名的VIE结构,帮助众多私营企业在海外融资上市。为此,刘钢于2010年获得国际法律界评级机构钱伯斯颁发的中国法律终身成就奖。

刘钢已有30多年艺术品收藏经历,他是中国大陆最早收藏当代艺术的藏家之一。刘钢以其独特的品味,建立起一套中国油画系列收藏。这些油画的时间跨度,从18世纪开始,一直延展到当代。刘钢也是一位作家。2017年,他出版了一本艺术评论集《时光收藏者》,该书获得《中国艺术权力榜》颁发的年度最佳艺术出版物。刘钢还是一位古籍、古地图收藏家,他对地图史学有较深入的研究,曾在《地图论坛》(MapForum)和《测量学研究》(E-Perimetron)等世界地图史学刊物发表学术文章,并数次作为嘉宾在国内和国际研讨会上发表讲演。2006年,刘钢将收藏的1763年《天下全舆总图》(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公布于众,引起很大反响。《经济学人》《时代周刊》《纽约时报》、CNN、BBC、路透社、法新社等数十家国际知名媒体相继报道,引起全球轰动。2009年,他出版了《古地图密码》一书,引起中国地图史学界的关注。

关于策展人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肖瑞昀是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影像理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传播专业学士,从事策展工作和影像评论写作。以策展探索影像边界,尤其关注青年创作者的艺术实践。作为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人,曾策划群展《南方以南》(2021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在地行动)以及二十多场艺术家个展,包含《刘珂&晃晃——那些流淌在时间里的光》《神思远——澄清宇宙》等,并统筹“三影堂无界艺术展”(2020-2023)等众多展览项目。

撰写的报道和评论文章曾在《数码摄影》《中国摄影》《Photo Art》等杂志发表。

  • 中国律动

“中国律动”单元携手高等艺术院校,展现中国摄影教育的历程。本届集美·阿尔勒力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摄影专业,呈现《无问西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育作品展》,展览名称借用“无问西东”这句赓续清华校训精神的歌词,展出内容包含“文献与表现”、“虚构与实验”两个部分,梳理和回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育30年来的求索历程。冯建国教授将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包含:德戈金夫、冯建国、高源、黄秋杰、娟子、雷磊、李同、刘思麟、刘子睿、马森、马浩冉、毛蔚、荣荣、孙彦、王伟、王适然、王闻博、张樱瀚。

《无问东西》

文/冯建国

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句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出自《新唐书·裴行俭传》“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意在勉励青年学子,做学问首先学做人,既要树立高尚的品德,谨言慎行;又要开阔视野,冲破西方、东方的学术局限,兼容并蓄,勇于探索和创新。本次展览借用“无问西东”这句赓续清华精神的歌词,回顾、梳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育30年来的求索历程。

德戈金夫,《00977. 布里亚特双胞胎,2019年,鄂温克族自治旗》。喷墨打印,297mm x 420m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学院的摄影教育起步于1991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期,以摄影教研室的形式,顺应时代需求举办了多期摄影研修班。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加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启了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发展新格局。2005年信息艺术设计系正式成立,设信息艺术设计、动画和摄影三个专业方向。2010年开始每年招收摄影专业本科学生,并成为我国具备摄影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整培养体系的高校。学院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综合学科平台优势,突出“艺科融合”的教学特色,摄影专业在保持传统胶片摄影学习、体验古典工艺技法基础上,多学科交叉融合也是课程特色之一。学院自2017年至今,有七名同学荣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两名获“集美·阿尔勒发现奖”,三名获“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等国内外重要奖项。近几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清华美院摄影专业一直名列前茅。

马浩冉,《豫相——中原老乡》,2021年。收藏级艺术微喷,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150cm x 12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回顾近两个世纪的世界摄影艺术发展史,不容置疑是一部建立在不断突破自身概念之上的艺术、科技和文化史。今天的摄影艺术在技术手段和概念界定上已变得更为宽泛和多元。经历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数字技术的冲击之后,学者威廉·米切尔(William J. Mitchell)曾感叹“摄影已经死了,或者说已经被数字影像生产彻底取代。”这意味着摄影从概念到技术已经突破了符号学意义上的“指示性”,突破了必须通过“光绘”的途径生成影像,突破了被视为一种见证性的文献属性。摄影艺术的核心议题从“摄影应该是什么”转向“摄影还能是什么”。诚如1839年摄影术诞生之时,法国艺术家保罗·德拉洛奇(Paul Delaroche)曾宣称“从今天起绘画死亡”一样,2023年,AICG影像如同一种数字生物的超级变异体,以倍速的变异向世界扩散,数字复制已经有代替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的趋势,未来影像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摄影教育在直面人类爆发性的数字影像消费之余,也必须思考将如何更好地去应对。

孙彦,《女孩NO.2,虚拟表面系列》,2022年。收藏级艺术微喷,137cm x 11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本展览以“文献与表现”和“虚构与实验”两个单元构成。“文献与表现”部分展示了直接摄影的力量,追求“直指人心”的影像图式,诚如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提倡的,摄影应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摄影变得更纯粹化。“虚构与实验”部分体现了摄影可以不遵循任何美学范式,不提供激发美学愉悦的功能,这些作品只为观众建构一个思考的空间,艺术家在扮演、篡改、挪用、建模、AICG等技术手段中不断拓展摄影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呈现出摄影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多元发展。

王适然,《描述沃克·埃文斯》,2023年。收藏级艺术微喷,50cm x 2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张樱瀚,《攫,内蒙古哈尔乌素,2017年12月》,2017年。收藏级艺术微喷,180cm x8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关于艺术家

德⼽⾦夫,1985年出⽣于中国内蒙古,2004~2008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获⽂学学⼠学位,2013~2015年攻读⽇本⼤学艺术学研究所,获艺术学硕⼠学位(导师原直久教授),2017~2022年攻读清华⼤学美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学位(导师冯建国教授),2022年⾄今任北京⼯业⼤学素质教育学院讲师。

参与展览有:2015年第一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获奖作品展、2015年第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2015年第十一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16年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2017年第一届“映”纪实影像奖、2017年丽水摄影节作品展、2017年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曾获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被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映艺术中心·映画廊等机构收藏。

高源,中国内地摄影师、作家、首饰设计师、陶艺家,当代最富传奇的女性摄影师。作为摇滚圈知名女摄影师,高源这个名字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她曾是出现在老狼MV《恋恋风尘》中举着相机的的那位青涩女孩;她也曾是摇滚音乐界旗帜性、最年轻有为的摄影师,被业界认为最有才华的女摄影师。

高源的相机记录了从上个世纪开始到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中国摇滚音乐事件和人物。直至今日,高源依然没有停止对音乐和摄影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摄影见证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摇滚历史。对于高源来说,摄影已经融入她的骨髓,是她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代表作品:《把青春唱完》《红磡1994》《返场》《世界》。

影展:《闪现·记忆》《自在生长》《把青春唱完》《生逢灿烂》。

黄秋杰,1992年出生于湖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2020年级摄影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冯建国教授。她的作品长期关注黄河当下人、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2019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青衿计划”,2019年入选索尼(中国)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高校组),2022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娟⼦,中国最具实⼒和影响⼒的时尚摄影家,长期为芭莎、时尚、VOGUE、ELLE等主流时尚杂志拍摄封⾯及⼤型图⽚专题;并为多家中、外著名服装及化妆品公司和多家⼴告公司拍摄⼴告图⽚;为许多演艺明星、名模拍摄个⼈作品或写真集。曾多次为全国服装设计⼤赛、CCTV模特⼤赛、全国⼴告摄影⼤赛、全国彩妆⼤赛等重要赛事担任评委。曾荣获包括亚洲最具影响⼒摄影师奖,影响中国的⼗⼤商业摄影师,中国⾦榜时尚摄影师,全国⼈像摄影⼤赛⾦奖,中国最佳时装摄影师等多项荣誉。曾受邀参加德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展,德国BFF摄影⼤展,北京·故宫紫禁城国际摄影⼤师展。还被邀请担任哈苏全球⼤使。在长达⼆⼗余年的摄影⽣涯中,她的镜头捕捉着每⼀幅美仑美奂、过⽬难忘、⼤⽓优雅的画⾯,凭借着良好的美术、服装设计基础,在光与影的魔⼒之中,塑造了⼀个又⼀个独特的影象,把⼀种⼤⽓、优雅的时尚推向了社会。

雷磊,清华⼤学美术学院副教授,1985年出⽣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作为实验影像艺术家,他的创作同时涉及录像、绘画、⾳乐、装置和多媒体剧场演出等。2009年获得清华⼤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硕⼠学位。2014年获得亚洲⽂化协会蔡国强奖学⾦。2017年任洛杉矶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专业教授。2018年任奥斯卡动画长⽚及短⽚单元评委。2019年他的第⼀部电影长⽚《动物⽅⾔》⼊选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

李同,清华⼤学美术学院2013级摄影专业本科⽣,2017级摄影专业硕⼠⽣,导师冯建国教授。2017年,作品《孑遗》(Relict)获得国家艺术基⾦青年艺术创作⼈才资助项⽬。并于2021年⼊选国家艺术基⾦青年艺术创作⼈才项⽬成果运⽤作品。

刘思麟,1990年⽣于中国沈阳,2013级清华⼤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硕⼠研究⽣,导师冯建国。2015年,其系列作品《⽆处不在》入选“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和瑞⼠爱丽舍宫摄影博物馆“reGeneration3”全球展览及出版项⽬。2016年,获“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2018年,其展览获得德国ParisBerlin fotogroup最佳展览奖。

刘⼦睿,中国传媒⼤学学⼠,清华⼤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硕⼠研究⽣在读,导师冯建国教授。国家艺术基⾦2023年度获得者,⼊选第28届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和第六届“中国⽆⼈机影像⼤赛”。为《中国国家地理》《西藏旅游》《环球⼈⽂地理》等杂志供稿。代表作有《喜马拉雅家园》《星球的365封来信》《天地之间的秘语》。

马浩冉,1989年⽣,河南洛阳⼈。清华⼤学美术学院2021级博⼠研究⽣,导师冯建国教授。本科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硕⼠毕业于美国旧⾦⼭艺术⼤学(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摄影专业。作品先后展出于2013年旧⾦⼭国际艺术中⼼、2019年第27届洛杉矶摄影博览会(Photo L.A.)、2023年第15届全国⼤画幅摄影作品展等。曾策划2018年⼤理国际摄影节中国摄影专业留学⽣作品展《时·差》、2019年纽约国际摄影艺术商协会(AIPAD)《克⾥雅之⼼》摄影作品展等。

马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准聘副教授。先后获得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士学位、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硕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教授。代表性出版物有《电影镜头入门》(翻译)、《制造的影像》(编委)等。代表性论文有《数字化摄影教育的结构重建》(发表于《美苑》)、《连接着的摄影与图像》(发表于《中国摄影家》)和《重构数字摄影》(发表于《装饰》)等。

毛蔚,美国杜克大学艺术硕士,清华大学2023级摄影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冯建国教授。她的艺术作品在现实世界中探索调解和再现的领域,人为地囊括她对虚拟现实、梦想和不确定性的反思。她曾获Kenan研究所宗教和公共生活奖和芝加哥艺术学院“杰出学者”奖。她的作品曾在美国鲁宾斯坦艺术中心,路易斯·琼斯·布朗美术馆,杜克Power Plant美术馆,日本AIR 3331 Arts等机构展出,作品《手动城市》被杜克大学大卫·鲁宾斯坦珍本书稿图书馆永久收藏。

荣荣,1968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生活和工作于京都、北京和厦门。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及总监,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及联合总监。荣荣早期创作了知名作品《东村》、《废墟》等系列。自2000年起,他与其妻子——日本著名摄影家映里(inri)一起,以人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关系为艺术表达核心创作了包括《富士山》《六里屯》《草场地》《妻有物语》等享誉国际的摄影系列。作品被包括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美国盖蒂博物馆、瑞士尤伦斯基金会、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日本森美术馆等国际顶级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

2007年6月,荣荣与映里共同创立中国首家非盈利摄影艺术机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在此期间,他们多次负责并策划东西方国际摄影大师及学者的大型展览、讲座及沙龙活动,包括成功举办三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草场地摄影季· 阿尔勒在北京”、“荒木经惟:感伤之旅”展览及跨越了12年里程碑的“三影堂摄影奖 (TSPA)”。2015年,荣荣与时任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萨姆·斯道兹联合发起一年一度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荣荣&映里获得世界摄影组织颁发的索尼世界摄影奖“摄影杰出贡献奖”(2016)和“日本写真协会国际奖”(2022)。

孙彦,硕⼠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2018年任教于澳门理⼯⼤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现清华美院摄影专业博⼠在读,师从冯建国教授。研究及创作涉及三维动画、数字图像、传统影像的数字构建等领域。曾在⽇本横滨美术馆、法国蓬⽪杜艺术中⼼、葡萄⽛波尔图⼤学美术馆、澳门⽜房仓库、今⽇美术馆等场所举办个展及群展。

王适然,1988年⽣于中国都江堰市,德国多特蒙德应⽤技术⼤学摄影专业硕⼠,2019级清华⼤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博⼠研究⽣,导师冯建国。现为浙江财经⼤学艺术学院摄影系教师。组照《远⼭的记忆:⾏将消失的羌族古建筑》荣获2022年国家艺术基⾦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羌族古建筑纪实》荣获2020年“第三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收藏奖;2017年,组照《梦花园》荣获镭射画廊最佳照⽚奖,发表于Schwarzweiss杂志(德国),并⼊围雅典摄影节(希腊);组照《云端上的民族》于2015年⼊围费利克斯·舍勒图⽚奖(德国)。

王伟,媒体⼈、青年摄影艺术家。⽣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清华⼤学美术学院2016级摄影专业硕⼠研究⽣,导师冯建国教授。第43届世界新闻设计⼤赛影像类卓越奖获得者,中国摄影家协会2022年中青年摄影⼈才培养计划⼊选艺术家,2023年国家艺术基⾦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新时代全媒体摄影⼈才培训》⼊选艺术家。2021年获第四届全国青年摄影⼤展组委会导师推荐摄影新⼈奖。影像创作项⽬《中国最后的驯⿅部落》,获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青年艺术创作⼈才资助项⽬⽴项资助、2019年国家艺术基⾦美术类项⽬滚动资助,先后在北京、台湾、新加坡等地举办巡展。2020年,该系列作品⼊选中国影像民族志摄影双年展获⾦收藏奖,34幅作品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

王闻博,北京电影学院硕⼠,清华⼤学美术学院博⼠⽣在读,师从冯建国教授,并担任北京理⼯⼤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艺术顾问,2020年作品入围侯登科纪实摄影奖,2021年获贵州国际在地影像艺术节飞虎奖和《中国摄影》年度优秀毕业⽣作品奖。出版有《中国当代摄影图录-王闻博》(浙江摄影出版社)。

张樱翰,1984年出生于山东烟台,英国桑德兰大学传媒学院媒体制作专业学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2018级博士研究生,导师冯建国教授。2019年,作品《人为黄土》入选“TOP20·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作品《最后的海草房》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关于策展人&艺术家

冯建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200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建国以来为中国的摄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2012年,荣获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在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台北、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美术馆、画廊举办了三十多场个人展览。作品被上海美术馆、首都博物馆、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东京日本大学艺术学院等国内外多家公共机构收藏。

出版个人专著7部:专著《跟亚当斯学摄影》《黑白摄影》《大画幅摄影》,作品集《西部旅路》《最后的胡同》《高原的力量:藏族肖像》《中国当代摄影图录·FENGJIANGUO冯建国》;翻译著作1部:《安塞尔·亚当斯传世佳作400》。

  • 无界影像

“无界影像”单元呈现多元创作媒介和多元视角的碰撞,本单元的三个展览分别呈现演员、艺术家黄湘丽,雕塑家蒋晟,电影摄影师、导演余力为的跨界影像创作。时值黄湘丽独角戏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十周年之际,黄湘丽发起最新的拍摄计划【当我独自面对】“100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计划”艺术项目,这些宝丽来作品将与艺术家多年创作的摄影作品共同呈现于展览《笨拙生长》,拍摄计划及展览由刘畅策划,由香奈儿支持;蒋晟的展览《像之流淌》中展出的影像作品,都体现其因雕塑经历而产生的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并筑建起观者与作品之间流动的精神空间。余力为的展览《客夜》由海杰策划,展出基于电影创作的摄影、GIF作品,试图将那些从现实世界坠落的人带回梦境。

《笨拙生长》

每一张照片,如同一个剧场,在世界暂停的瞬间,讲述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在戏剧里,我们试着打破时间与空间古老的分类,与观众共同进入一次集体的想象。按下快门,我们一次次偏执地选择无法改变的过去,在无数个瞬间中,笨拙地描摹永恒,不知疲倦地继续生长。

十年,是黄湘丽出演独角戏的十周年,同样也是她作为艺术家,举办个人摄影展《黑的白的》的十周年。十年间,这位演出近3000场的演员,执着地在舞台和影像表达之间跳跃、游走着。在城市间、在人群中、在文字里感受种种未知。在剧场里、在影像中、在黑白与色彩间、在漫长的坚守与息止的瞬间里,笨拙地,生长着。

在十周年之际,随着纪念巡演来到十座不同的城市,我们发起了全新的中国一百位当代女性宝丽来创作项目——《当我独自面对》。邀请一百位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拥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当代女性参与其中,项目选择以绝版大画幅Polaroid宝丽来作为介质,时间、温度、湿度和化学的演变被快门汲取揉合体现在这种特殊的媒介上,进而呈现不同的影像,与她们不同的人生景象不谋而合。Polaroid宝丽来独有的银盐胶片负像,在画面中,受拍者写下了一封信,在影像作品之上叠加了百位女性的精神外延。

此次,以《笨拙生长》为名,我们呈现黄湘丽个人影像作品展,期待能捕捉、勾勒出演员、艺术家黄湘丽近十年的创作轨迹。《当我独自面对》中的100幅大画幅Polaroid宝丽来人像作品将与黄湘丽《黑的白的》系列手工上色图片作品,以及在舞台演出中近1000次拍摄所得的影像作品共同展出。

创作虽不能疗愈,却可以诗化疼痛,照片中呈现的或是无法改变的过去,但我们可以成为未来的一部分。相信创作的过程也可以把平凡的生活变得超凡,希望保持这种天真的信仰,笨拙生长。

关于艺术家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黄湘丽,演员,年轻艺术家。2008年,加入了孟京辉的戏剧工作室。她创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被称为舞台上的独角戏女王。拥有15年的舞台经验和10年的创作经验。每年在舞台上演出近300天,不断在国内戏剧行业创造奇迹。

她以其鱼龙百变的率真表演,大胆极致的冒险主义精神,成为戏剧舞台上最有魅力的聚光点。

她的舞台剧作品有:《恋爱的犀牛》《三个橘子的爱情》《蝴蝶变形记》《镜花水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你好,忧愁》《九又二分之一爱情》《狐狸天使》《伤心咖啡馆之歌》《第七天》等。她曾受邀在法国、德国、澳洲、新西兰、埃及、美国等多个舞台和戏剧节表演。除了在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黄湘丽也与著名电影导演娄烨合作,出演了《兰心大剧院》中的一位主要角色。

近年来,黄湘丽的创作广泛涉及舞台剧、电影、舞蹈、作曲、歌唱、摄影和时尚等各个领域。

关于策展人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刘畅,导演、策展人、摄影师、演员、黑猫剧团团长、候鸟300发起人&艺术总监、阿那亚戏剧节艺术策划。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像之流淌》

文/杨宇青 陈以桐

2022年,佛造像艺术家蒋晟先后创作了两部影像作品:《冥王与爱神》与《AKASHA》。

蒋晟,《冥王与爱神》影像的静帧,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冥王与爱神》脱胎于为佛献花之后放生花的仪式。鲜花是人与佛之间的媒介。2019年初,蒋晟在苏州寒山美术馆举办个展「极乐」。开幕上,蒋晟和朋友们为佛像献花。当附于佛身的花瓣逐渐飘零,放生之行自此而始。

蒋晟,《冥王与爱神》影像的静帧,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这一场模糊纪实与虚拟的影像之旅中,这些曾凭佛而生的花,在离开佛身之后,沿溪而下,更加自恣漂游,在低洼处聚合,又在火焰中沉睡。火顺着花势如水流淌,透过因燃烧而稀薄的空气,可以辨认出花朵装饰的红色造像,是蒋晟于2020年创作的锡青铜作明佛母立像。

在藏传佛教中,作明佛母是力量女神,也是佛教密宗中赐予权威及怀法的本尊。经过长时间的铸造和錾刻,这座佛像复原了作明佛母“身体形如十六妙龄少女、全身红色为怀爱法”的法相。她金发怒冲,以五骷髅为冠,忿面怒容,以调伏四魔。她浑身包裹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之中,慈、悲、喜、舍之间,无限扩大,花朵便在她包含着爱与死亡的凝视中释放出灰烟。

蒋晟,《冥王与爱神》影像的静帧,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蒋晟,《冥王与爱神》影像的静帧,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冥王与爱神》延续了蒋晟在人、自然、人造自然这三者之间关于生之状态的沉思。他观察到,浸于湖水的花瓣,是在人为因素下被培育、采摘,它们在满足了人赋予的价值之后,使命结束,才回归自然,呈现出一种“人造自然”的状态。《冥王与爱神》开放了一些发问:譬如,人作为自然中的一种生命状态,如何托生于自然之力?如果生命是一条河流,那么死亡与爱会引我们流向何方?

蒋晟,《AKASHA》影像的静帧,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蒋晟,《AKASHA》影像的静帧,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冥王与爱神》隐含着关于“佛像”与“影像”的本体论之辨。去佛之花,循着水路,与下一尊佛母相偎。这条关于佛与身之“在场”与“不在”的线索,也延续到《AKASHA》呈现的五大元素中。

根据佛教义理,地、水、火、风、空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五大元素。其中,地、水、火、风是构成世间一切物质的色法,称作四界。后又依托古印度诸宗教的思想背景,加入了虚空,成为五大元素。影像中,五大元素被分别赋予五种颜色;地为黄,水为绿,火为红,风与虚空,则是琉璃般透明的蓝与无色。

古印度的先知们在《剃发奥义书》中,以一种拟人化的比喻来解释“梵”这一概念。[1]由“梵”这个自我创造出世间万物。梵,作为最高真实,既创造一切众生,又幻化于一切众生,也寂灭于一切众生,既动也不动,邻近又遥远。

蒋晟,《AKASHA》影像的静帧,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蒋晟,《AKASHA》影像的静帧,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若以人类的身体构造比拟这五大元素:地代表地球的脉络、骨骼,水代表体液、血液,火代表温暖,风代表呼吸、气息和气流,空则是空间和通道。

《AKASHA》则隐去有实的佛身,以五大元素,描摹世界的五种特质:地是万物生长的基础,风的流转赋予以此为基础的万物形体,水施以融合之力,不让其分散,火施予成熟,促使万物生长。而空则无所不包,容纳万象。

循着航拍的镜头,可以看到万物苏生、地貌在流动变化,每一帧影像中盈满大地的形貌与色彩,天机生生,让眼睛饱足,身躯似在发出自在的应和,以顺合心流的冥想。标题“AKASHA”在梵文中常被译为“空界”,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审视自己所观察到的同一能量场。

蒋晟,《AKASHA》影像的静帧,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蒋晟曾谈到一种“彼时的存在”,他看到有时僧人离去,寺庙空间中依然萦绕着他们彼时曾在的氛围。《冥王与爱神》和《AKASHA》此次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展出现场以原本的分屏形式呈现。两部互文的影像沿一定斜角相对,祈望观者在空间中,亦能感受到像之流淌于“此在”或“彼在”之间。

[1]. 《剃发奥义书》,“他的头是火,双眼是月亮和太阳,耳朵是方位,语言是展示的吠陀,呼吸是风,心是宇宙,双足产生大地,梵是一切众生的内在自我。”

关于艺术家&策展人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蒋晟,1990出生于中国厦门美术世家,2013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系,同年创立“蒋家班”工作室,致力于东方雕塑形象及工艺研究。蒋晟的创作以雕塑为主体,综合器物、影像、文献等媒介,探索不同空间与造像范式在创造“身体图像”中所能抵达的感知阈限,筑建观者与作品之间流动的精神空间。

他遵循中国汉式多元化的塑造方式“为佛造像”, 结合他对于现代美学的诠释,“给佛一个人间的身体”,这一理念贯穿在他的佛像作品中。蒋晟的作品打破了宗教的语境与造像符号化的模式,使观者感受到一种平等的力量,用无国界的现代雕塑语言传递信念与力量。

蒋晟重要个展包括《八万四千年》(吉本岗艺术中心,拉萨,2023年),《敞开的平原》(金山岭上院,阿那亚·金山岭,2022年),《空房间》(山下空间,北京,2020年),《极乐》(寒山美术馆,苏州,2019年),《相信的模样》(tittot琉园,中国台北,2017年)等,《鹿野苑》与Ms MIN联合呈现(上海,2017年),《给佛一个世间的身体》(中华儿女美术馆,厦门,2017年)。其个展《极乐》荣获由德国建筑协会所颁发ICONIC设计奖(2019年),个展《空房间》获得 INSIDE 世界室内设计节 TEMPORARY/MEANWHILE USES 类别大奖(2022年)。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客夜》

“客夜”,既是时间的幽暗之所,也是身份的悬置状态。这个题目也串联起了余力为作为导演和摄影师的平行世界。从电影《小武》开始,余力为与贾樟柯开始了长时间的合作,小人物的状态与边缘人群及时代废墟空间的排演成了他的主线,即使在他转型做导演的电影《天上人间》里,这条主线始终没有改变。

余力为,《官塘升天》。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余力为,《赤色高架 No.2》。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本次展览展出余力为三个部分的作品,第一部分展出他心仪已久的香港观塘区一个过街天桥的图像;第二部分是他延续自己拍摄电影美学所拍摄的空间与人的合成照片;第三部分是其拍摄电影的部分经典镜头和里面夹杂的时代记忆的无限循环往复的GIF图像。

在他就香港观塘区一个过街天桥的夜景拍摄的图像里,奔突的人让整个图像显得悬疑,静态图像的已有结构恰似走马灯装置,也如同鬼魂游荡。余力为把电影里的蒙太奇变换成图像学中的“好邻居”原则,两三张甚至多张具有相关性的图像的并置,比如一个穿蓝衣服的女性右手握刀,和高架桥桥墩上穿蓝色制服的女性招贴进行并置,看似没有事实上的衍生关系,实则互相掀起叙事的波澜。有些并置是有时间线关系的,有些似乎没有,但跨时空的并置总是很到位。图像与图像之间的缝隙决定了这些图像的并置顺序可以被更换,进而产生更多的开放性和叙事张力。

余力为,《迷魂记 No.3》。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余力为,《传染3》。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而GIF动图,分别来自于《三峡好人》《天上人间》等电影,短则一个回眸,长则是一个状态性的片段,经过作者后期编辑处理后,正向播放结束马上开始倒放,没有结束,循环往复,这既是时间的永生,也是图像的叙事闭环,不可遏止,万劫不复,像一条追咬自己尾巴的蛇。这些GIF动图中,有人物的动作表情片段、电影入场券以及具有时代感的纸币特写、烟盒以等核心图像的过场,它们几乎从电影的经典场面变成了展览中属于无产者的“坏图像”,没有身份,容易遗失,但却易于共情和传播。从媒介的属性来讲,它是自媒体时代的快捷表情和社交疗法,而余力为将其运用到图像与时间的考察之中。

余力为作品中的空间处理,很多建立在时间的维度上,是空间选择时间,也是空间引领叙事,尤其是以夜晚为主,旅店、楼梯、浴室、灯光惨白的天桥等空阔的场景中,人大多是以个体出现,不是目标清晰的行走,而是失魂的游荡。他关注夜色里的社会镜像和鬼魂的群像,既是哀悼,也由此建立了一种鬼魂社会学的拷问机制。

余力为,《客夜故人5》。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余力为,《客夜故人6》。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对于那些被作者并置的静态图像,余力为都有不俗的命名,比如客夜故人、漫恶、灯娥、凶兆、甚至是与库布里克电影同名的“闪灵”,这些图像作品的命名,似乎暗合着旅途与死亡,充斥着恐惧与不安,疲惫和无所适从,成为一种现实的悬置状态。

夜游,是摄影的巫术,因为此刻,世界有如暗房。而我们追溯电影,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追溯这个还原失魂的前夜。从这个角度看,余力为的创作,是一种打捞,试图将那些从现实世界坠落的人带回梦境。这差不多就是安德烈-巴赞所说的“木乃伊情结”,也就是“人为地把人体外形保存下来就意味着从时间的长河中掘住生灵”。

余力为,《客夜故人7》。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总体来讲,当我们从白天进入暗黑又微光浮现的展厅,就像进入了一个下沉的世界,历史的地底下,观众面临着从现实世界失重的危机。在这里,历史的洞穴中,岩层里的积液汹涌而来,这另类历史的积液里携带着记忆、闯荡、迁徙、流动、创伤、工业、游荡,组成这些在集体记忆中嵌套的个人史。

关于艺术家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余力为,中国电影人,1966年生于香港,是一位电影导演和视觉艺术家。他导演的故事片有:《天上人间》(1999,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明日天涯》(2003,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以及《荡寇》(2008,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等。

在三十年的电影摄影师生涯中,他拍摄了贾樟柯迄今为止的所有影片,也曾与许鞍华和娄烨共事。余力为曾获得诸多国际奖项,包括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摄影(2008)和西班牙拉斯帕尔马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2004)等多项国际大奖。

余力为的影像艺术作品带有浓厚的电影气息,游走在感官派小说和纪实报道、低俗桥段和当代视野之间,隐含着呼之欲出的叙事暗示。

关于策展人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海杰,从事独立策展和影像批评,青岛电影学院摄影艺术与技术系学科带头人,燕京理工学院和昆明城市学院客座教授。曾受邀担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及评委、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学术主持、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终评评委(2017),第11届三影堂摄影奖评委(2019)、首届金熊猫摄影艺术奖评委(2019)、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刺点摄影奖”评委(2019)、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评委(2021)、丽水摄影节评委(2021)、“青年艺术100”评委(2022)、三影堂“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导师(2022)等国内外多个重要影展的评委及学术委员。

作为策展人,海杰曾策划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首届AMNUA摄影展“刷屏/劳作”(2018)、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分层与合成:中国当代摄影的两个动作及其实践”(2020)、年代美术馆“眼保健操”当代影像展(2023)等多个重要大型学术展览。

出版有《照镜子的人》(2012)、《表态》(2013)、《屏幕生存》(2016)、《追逐图像的人》(2022)等多部著作。

主持微信公众平台“海杰视界观”。亦是全球华语摄影奖项“1839摄影奖”联合发起人兼学术总监。

  • 在地行动

“在地行动”单元旨在于触发影像艺术的在地生长。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鹭潮·鼓浪屿美院联合发起的“艺术家驻留计划”经公开征集和评选,两位艺术家舒楚天和赵玉获选在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并被称为“历史国际社区”的鼓浪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创作并举办展览《小写的岛:地图之外的时空》(策展人:李子健);福州桂湖美术馆将呈现展览《都市疗养院》,以都市拟喻柏拉图洞中的剪影,缓释现实的困境,也成为精神休憩之所(策展人:林林峰);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呈现《为裨海建模》展览,从环境媒介的角度,建模地方情境,展开一次基于厦门/闽南的媒介考现与现地策展(学术主持:秦俭;总策划:陈旻;策展人:龙奕瑭、常蓝);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与“一颗种子家政人员关爱基金会”携手,共同打造展览《一间自己的房间》(策展人:肖瑞昀),这是一场融合家庭与女性空间的独特展示,与“一颗种子家政人员关爱基金会”对于女性群体的关切相呼应,旨在唤起对女性创作者的关注,探讨更多的“她们”在创造性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小写的岛:地图之外的时空》

“现在在您视野前方这片美丽的岛屿就是被誉为海上花园的鼓浪屿……鼓浪屿有三个特点和两个标志,首先她是万国建筑博览城,其次她是全国唯一一座步行岛,岛上不受机动车辆的污染……”

在厦门八月溽热的海风中,轮渡上声量巨大的广播一刻不停地向船上的游客介绍着这座岛屿的基本情况,播音员略显疲惫且机械的声音压过了孩童激动的吵闹,相机的快门声,以及乘客们关于旅行路线,时间安排的讨论。下船后,我在不断宣传着岛上极易迷路的小商贩那里,花了五块钱,买了一张地图,和驻地者们一起登上了鼓浪屿。

赵玉,《在无尽的蓝色中登岛》系列,2023。UV打印, 200 x 2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赵玉,《新来者,登岛岛》,2023。大理石综合材料,摄影,20 x 2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赵玉,《新来者,登岛岛》,2023。大理石综合材料,摄影,20 x 2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赵玉看来,来自世界各地,如我们一般的登岛者,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的到来让鼓浪屿成了一个由层层叠叠的文化历史符号组成的“文化熔炉”:殖民者的领事馆、厦门装饰风格的南洋富商居所、教堂与医院,仿佛一座座纪念碑纪念着这个岛屿的克里奥尔化1。她的作品《在无尽的蓝色中登岛》将法文的“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爱)三个单词的首字母扩写成英文的诗歌,再翻译成汉语,又转换成闽南语的切音罗马字,最终印制于一面风帆之上。闽南语的切音罗马字先由西方传教士创制,用于朗读圣经。后由卢戆章先生将其改良,并在鼓浪屿的日光岩附近设立学校,向本地人讲习厦门切音罗马字与英文,以简化汉字,解决文盲的电报书信沟通问题。这面印着多层转译文字的风帆,也代表着从古至今往来于鼓浪屿的登岛者所携带的语言、文字和符号,将鼓浪屿纳入了启蒙思想的星座。在展厅的另外一侧,由黄洞石制成的花砖上,印制的是一系列由人工智能基于厦门装饰风格建筑(Amoy Deco)的想象从而转译生成的照片。厦门装饰风格是诞生自鼓浪屿的建筑风格,从南洋归来的富商为了与邻里攀比自己的财力与设计,便博彩世界建筑之长,将各式建筑风格混搭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而在赵玉操纵AI生成的这些图像里,古罗马的石柱,西班牙的浮雕,闽南古厝的屋顶相互堆叠,这些来自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建筑形制,再次被打破重组进一个扭曲的时空。

舒楚天,《信件1》,2023。艺术微喷,150 x 1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舒楚天,《仪式3》,2023。艺术微喷, 150 x 1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而舒楚天关注到的,则是岛屿上另一段隐秘的历史。婢女救拔团是鼓浪屿人许春草在民国时期建立的妇女解放组织,1930年由他主持的婢女收容院在鼓浪屿上建立,为废除奴婢制度做出努力。而再去寻找更早的历史时,一个跨越了中国南方,从湖南江永到泉州惠安再到广东珠三角的女性文化“金兰契”便显现出来。“金兰契既是异姓姊妹之间的契谊,结拜后便可终身不嫁或嫁后不返夫家,其在清末民初的南方尤为兴盛。”2因受到当时官方的打压和主流文化的排斥,遗留下来的史料非常有限。而金兰契所代表的女性关系也是如此的暧昧不明。基于此,楚天展开了两部分的创作,一是将土地和容器作为血肉和身体的隐喻,用来自鼓浪屿、惠安等处的泥土与陶土混合,手工捏制了一系列陶罐,并在内部或外部留下指向“金兰之盟”的隐秘线索。而另一部分则是一系列的布景摄影,通过想象与虚构尝试建立与那些历史中恍惚身影的对话。

万国建筑、自然遗迹,这些在地图上被重点标识的信息略去了那些在历史中具体的身影:历来登岛者的野心、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对于交流和理解的渴望、对于父权压迫的抗争,以及隐秘而坚强的金兰之盟。所有的这些均在大写的,向下俯视的地图之外。驻地者们看到的,是这些来历史中具体的人的语气和姿势,而正是这些构成了今日的这座岛屿。

关于艺术家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赵玉,本科(DNAP)及硕士(DNSAP)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她的创作主要致力于将“自文化”转化为“他文化”视角,并置进时空深层框架进行思考,她通过图像、视频、写作及装置等诸多媒介进行转译。她基于行走、基于个人经验,借用符号学、文学以及相关社会学科中的元素对场景进行重构,籍此呈现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流动,文化流变,一个“新”的叙述者从中产生,以“闯入者”的形象迫问历史之真,探讨和回应原本与副本的复杂勾连。

她的主要展览项目包括:《石榴》,MOU PROJECTS,香港(2023);《楼上的城市》,ASE基金会,上海(2023);《北京艺术双年展|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北京友谊艺术社区,北京(2022);《多少次呵,我离开了我日常的生活 》,69 ART CAMPUS,北京(2022);《熔炼的暗礁》,We Space,上海(2022);《感性对话》,碧云美术馆,上海(2022);《炼金的任务》,Arch Gallery,长沙(2022);《流动的身份》,广东美术馆,广州(2022);《“辣条”时代:年轻力观察》,年代美术馆,温州(2022);《隐喻与凝视》,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深圳(2022);《靡菲斯特的舞步》,沪申画廊,上海(2021);《未来祭中祭2》,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2021);《O,Cat在欢乐谷》,OCAT研究中心,北京(2021);《语言外世界II》,梵融美术馆,苏州(2021);四重奏,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杭州(2021);《你走不出它的边际,无论你远行到何方》,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上海(2020);《风暴山谷》,无同空间,长沙(2020);苏格兰高原的狮子——写作的平行展览,OCAT 研究中心,北京(2019);L'Entre- Deux, Zetoart, 却道艺术,巴黎(2019);《我们在何处相遇》,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 (2019);《观看的剩余》,第七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济南(2018);《另一种设计》,华 · 美术馆,深圳(2018);第十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起承》,三影堂艺术中心,北京(2018);《Waiting For》,Galerie du Crous,巴黎(2018);《Dear mom, What Do People Cross When Crossing The Boundary?》,Kunstraum Potsdamerstraße, 柏林(2018)。

参与的艺术驻留项目包括:“燃冉”UCCAx新天地艺术家驻留(2023);天目里美术馆之驻艺术家驻留(2022);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驻地(2019-2020);“Paris X Berlin”巴黎、柏林驻地(2018)及方志小说(2017)等。

赵玉的写作见于假杂志、《艺术世界》、 CEF实验影像中心、泼先生、招隐等媒体。2018年联合策划编辑了2018年11月《艺术世界》的长读项目《苏格兰高原的狮子》;2019年入围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策展计划”终选名单,同年出版短篇小说《美丽城地铁站》。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舒楚天,于2019年毕业于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她近期作品通过影像、行为等方式,记录社区、城市发展进程下的个体记忆,以建立私人视角的电子档案。

作品曾展出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2022)、海上世界文化中心(深圳,2022)、一树Arbre艺术空间(深圳,2022)、要空间防空洞(四川、2022)复星艺术中心(上海,2020)、Pratt Manhattan Gallery(纽约,2019)、Tutu Gallery(布鲁克林,2019)、Deklab Gallery(布鲁克林,2019)。

关于策展人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李子健,2020年硕士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国际媒体传播学专业,现任三影堂图书馆馆长,从事摄影理论研究和策展工作。研究方向立足于批判理论关注摄影的传播和流通以及其媒介物质性。曾与作为策展人策划2021和2022年“纸上空间——集美·阿尔勒图书展”,以及数个三影堂无界展览项目。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都市疗养院》

文/林林峰

都市最有名的疗养院当属“幸福之屋”,连外乡人和流浪猫都对它略有耳闻。疗养院坐落在城北山谷的溪流边,灰色建筑现代感十足,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大门上镌刻着的一句话:“哈哈,义耳人看见了自己”。一位退休后便住进疗养院的老者说,“这里又是幻想家俱乐部”。

陈闻卿,《慢的人得到了一切 I》,2022。收藏级艺术微喷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陈闻卿,《慢的人得到了一切 II》,2022。 收藏级艺术微喷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某个冬日午后,疗养院的轮值主持组织众人参与一个被称为“意义疗法”的游戏,她请大家试着用文字描述脑海中的一张照片。

A:春节我回到祖宅。很多年没回去,院落、家具陈设一切如故,但物是人非。客厅墙上,我看着不同时期的全家福合影、学习奖状、我儿时的涂鸦和70年代的宣传挂历,往事重现。墙上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方印有“诏诏远路向前进”字样,照片展现月夜下,一列奔驰的蒸汽火车沿着海堤从远处驶来。

过去我时常凝望这张照片,其中的场景总让人浮想联翩。画面中那种哀败、孤寂、苍凉的气氛在儿时就深深吸引了我。寂寞的火车司机频频回望来路;整装的建设物资静候安排,将要到最需要它们的地方;缓缓移动的远山听见了浓烟中的汽笛声;苍白的月光照在铁轨上滑行;悲鸣的潮水微微叹息,不愿打搅远行的陌生人——长夜中带着某种不可言状的微弱希望,一种在漫漫苦旅中冲向下一个黑暗的勇气……所有“景哀”场景带给我的想象似乎牢牢地抓住了我,也许,人终究要在孤独中,怀揣着那种“不可言状的微弱希望”走向又一个明天,诚如那列月夜中的火车。

B:我迷恋所有模糊的照片,它不一定是某一张,而是某一类。我常凝视那些隐藏在照片背后的虚构情节到底由谁主导?它属于拍摄者还是观众?照片和现实之间的重复与差异,是否已经开始影响了图像的命运?

C:我昨天梦里出现过一张浓雾中的长江的照片,在梦里它竟是《早发白帝城》剧情发生后遗留的“现场”:唐朝的某个清晨,猿猴、船夫和诗人,连着白帝城、云朵、江水、飞舟和山峡纷纷走进照片,一幕山水行舟和快意人生的画面重现。场景和角色之外,我记得在梦的后半场,一些隐秘的关系开始慢慢地凸显出来:时间和江水以不同的形态朝着各自的轨迹运动;桨声和两岸猿猴清远的啼叫不时地干扰着船夫与诗人的交谈;云彩和飞舟,与一万或几万重山产生了不同维度的空间位移,长度被白帝城与江陵之间的距离一一丈量;晨晖照耀万物,也照耀诗人愉悦的心情……不多久,当这些情景都发生过后,我在梦中看到一张空旷的江水照片,一张唐朝时期的照片!

D:我一直提醒你们不要沉迷于图像的想象化石,摄影已开始堕落,这值得让我常与照片为敌。数码化的照片让你们的记录和观看欲望无休止地膨胀,当它们随处可见时,照片就失去了艺术的道德,它以牺牲“隐”的价值矫饰了“显”——整个时代,都彷徨在图像的荒野,人们生活在泛滥成灾的图像中不可自拔,人们因为图像而逐渐成了生活的他者。看吧,现代化图景下,那些被时间稀释过的欲望、喧嚣中的孤独、被曲解的词语和简单的快乐早已被肆意传播,这个世界,只剩下八小时工作制、三分天注定和仅有的一些美德。

……,……

程世达,《沿江而行 I》,2021。收藏级艺术微喷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程世达,《沿江而行 II》,2021。收藏级艺术微喷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疗养院中的其他人都写了各自的感受,文字最后被整齐地张贴在过道,供人阅读。晚饭时间,疗养院的轮值主持发表了略带话剧表演语调的演讲,“……今天,我们希望不再依赖话语,不再依赖工具和图像,不再依赖身体和规则……所有被像素化了的时间噪音都像在改造这个犹新的旧世界……”稍后,她又对众人说,“看,那些火焰!”不过,人们都只看到了烟。

黄一帆,《Alex》,2019。收藏级艺术微喷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李龙,《平潭风很大 系列》,2021至今。彩色有声纪录片 ,5-15分钟不等 。视频由艺术家提供 。

徐加成,《一》静帧 I,2016-2017年。有声录像,35m37s。视频由艺术家提供 。

关于艺术家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程世达,男, 1950年12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83年加入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曾任福建《闽声》《艺品》《退藏》等杂志及自媒体摄影职位。从70年代开始爱好和从事摄影,经历了摄影的各个阶段,摄影已成为我平时体验生活、观看这个世界以及反思这个世界的方式。

近几年,在不断的对摄影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已逐步转型为对当代摄影的新的认知和探索。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徐加成,于2014年获得温斯洛普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现就读于天普大学哲学博士。2017年8月-2018年5月曾任《纽约刊杂志》新媒体总编辑;2021年8月至今于天普大学电影与媒介学院担任讲师一职。她的作品曾获得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提名(美国,2017),61号高速公路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银奖(美国,2017),美国影像艺术奖(美国,2019)荣誉单元,亚洲与美洲国际电影节(美国,2019)剧情短片单元。

她的作品曾入围NO Theatre (中国,2021),实验论坛(美国,2019),POW女性电影节(美国,2019),圣莫罗·托里尼塞国际电影节(意大利,2018),低成本电影节 (西班牙,2018),美国定义电影节(美国,2018),皇后城独立电影节 (美国,2018),圣地亚哥亚洲电影节(美国,2017),洛杉矶新电影人(美国,2017),影响力纪录片奖(美国,2017),亚洲电影学院全球电影节(印度,2017),罗马纪录片节(意大利,2017),洛杉矶电影节(美国,2017),LERAPETRA希腊国际纪录片节(希腊,2017),社会及世界电影节(意大利,2017),圣路易斯电影节(美国,2017),福尔摩沙橱窗影展(中国台湾,2017),福尔摩沙国际影人奖(中国台湾,2017)。

她的个人展览项目有“wine pool, meat forest(酒池肉林)”个展(MIYABI雅画廊,2016),参与的群展项目有“钟楼褶皱”(碧山公社,2020),“work”(安德森画廊,2017),“6,000 FATHOMS”(FAB画廊,2017),“1800-how-is-my-driving ”(FAB画廊,2016),“this just in ”(THE DEPOT画廊,2015)。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陈闻卿,艺术家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黄一帆,艺术家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李龙,艺术家

关于策展人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林林峰,197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目前工作、生活于福建省福州市。

本科及硕士毕业于法国图尔昆高等艺术造型学院(ERSEP-Nord),博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SIMA)。2010年至今,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省桂湖美术馆现任馆长。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为裨海建模》

针路航线Ⅱ:为裨海建模

裨海即是小海——“九州外有裨海环之”。海边“迁徙/离散/流芳”数十代的人们,将这一认知方式应用在对周遭世界的描述里,并逐渐形成了特殊的分域和命名范式。正如厦门周边的海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统称为厦门海/东海;在本地人的记述里,它由一系列具体、连续、各有其名的小片水域所环绕:鹭江、浔江、鹭江道、筼筜湾、钟宅湾、银港、圭海、实支海......以及往外远洋水道上的大担洋、虎头洋、红水、东吉洋、黑水......这些海域随着海潮的涨落和风信变化,彼此分离且并连,形成了一个诸多孔隙、泡沫般粘连着陆地、海岸、岛屿边界的环流和认知图景。

周子悦,《台风过境第3天》,2018年。摄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周子悦,《台风过境第3天》,2018年。摄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然而近百年来,厦门岛经历了几次都市计划和向海取地(20世纪20年代、7/80年代特区建设、2010年代后),凿山填海造陆,逐渐吃掉了周围数十座星罗小屿,与新建的环岛路立交桥一同把本岛的外形变得圆而胖;并再经由海堤、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拓展至岛外,同大陆“板结”一片。而那些曾经只能由当地人所指认范围的“海洋-地名”,则早已被现代以来层叠的景观表面所覆盖,如今仅储存于一些建筑遗迹、私人口述、档案刻石和志书图注中。

龙盼,《仙境路口》影像静帧,2019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龙盼,《仙境路口》影像静帧,2019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旧的媒介讯息伴随着“世界图像(Weltbild)”时代地生产逐渐逸散,人们将世界把握为图像的方式,也从描绘河流、山脉、海岸的旅行图志或全景绘画;变为通过勘误消除“迷雾”而逐步完备的航海图、地球仪与墨氏投影制图;再变成应用于现代都市规划和侦查的航拍与地理信息图表;过往置身于“模糊而相似”世界的知识型,似乎已不再“可操于”现代制图的系统,几乎所有人都无需识得眼前之所,而仅凭借导航地图学来定位坐标。这些标注领土疆域与全球空间的GPS和各种跨国物流网络、APP生产的本地频道,都被浓缩再现在一块网格化的小屏幕上,尽管可以任意缩小放大或无限滑动于股掌间,但这些由被处理过的信息所构成的空间,弯曲的地域空间被转移到平面,周遭或过程仅是作为屏幕上“空白”地带的选择性补充。个人与地方、社会结构之间的错位关系,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清楚但迷向”的状况,既无法在脑海里把自身所处的位置绘制出来,也无法建立起与现地(On-site)的具身感知。

许路,《金华兴号云霄-珠海航海记》,2004年。手持DV录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许路,《金华兴号云霄-珠海航海记》,2004年。手持DV录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本次项目将在厦门具体的“海洋-地方”情境线索与地方性知识里重思图像与制图,并从环境媒介的角度为环绕在岛屿四周、隐匿但实在的裨海“建模”。裨海是一连串存在于地图标记的液体空间之外的延伸,通过对现地“地力/地形/认知地图”的“小/细节处/边缘地带”找寻,以建模般的“深描”,打开本地的地理故事,重置一个想象力的体积世界。

关于艺术家&策展人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龙奕瑭,策展人,写作者。1992年生于韶山,2014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管理专业;2021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策展专业。目前主要关注自组织、共通体和现地策展(On-Site Curating)。

他参与创立“轴艺术项目”(AXIS Art Project)(2015);并获得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奖项(2016);同年创立独立空间404 Not Found Lab,组织后田协商组,在厦门开展一系列社区-剧场的艺术实践;此外,他从2017年起参与“方志小说”,策划多场驻留、展览和工作坊。

同时,他通过写作,寻找策展之外的连结方式。艺术评论和创意写作见于《ARTFORUM艺术论坛》《LEAP艺术界》《新京报》《KINFOLK基本生活》《碧山杂志》《方志小说》,假杂志、ARTcm、和轴艺术项目等期刊和线上平台。

《一间自己的房间》

文/肖瑞昀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与“一颗种子家政人员公益基金会”携手,共同打造展览《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是一场融合家庭与女性空间的独特展示,与公益基金对于女性群体的关切相呼应,旨在唤起对女性创作者的关注,探讨更多的“她们”在创造性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

王怡然,《呼喊与细语》系列,2023年。UV打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阿那亚邮报赞助拍摄。

王怡然,《呼喊与细语》系列,2023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阿那亚邮报赞助拍摄。

本次展览的主题汲取自二十世纪女性主义先锋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她在文中留下了影响此后一个多世纪的言辞:“千百年来,妇女一直坐在屋内,时至今日,这房间的四壁早已浸透了她们的创造力。”女性憧憬着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空间,可能是一张干净的书桌、一间自由穿行的卧室或客厅、一处隐秘而可以独立思考的居所。伍尔夫强调的是女性拥有个人空间的象征意义——女性将为自我构筑更深邃的内在世界,这也是本次展览希望带领观众进入的空间,它是一场亲密的邂逅,是私密与公共性共在的现场。

施亦琳,《微粒》系列,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施亦琳,《微粒》系列,2022年。UV打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选取艺术家陈清扬、施亦琳、王怡然和严佳林的作品,这四位创作者带来家庭与关系、生活与自然的视觉影像,贯穿于房间、浴室、客厅和餐厅等不同的居家情境。我们试图营造一个轻盈、灵动、多感官系统的女性空间,充分展现了空间诗学的个人想象。严佳林触发的是对过往家人生活痕迹的重访,时空和记忆交织重叠;陈清扬围绕着触碰这一亲密瞬间,柔和的影调透露着她对于关系的理解;施亦琳记录着去年长时间困于家中,感官和情绪恣意弥漫进入生活,有如鲜切花和蔬菜野蛮生长的根茎;王怡然拍摄广袤天地间的呼喊与万籁俱静的私语,将耳朵的充盈和自然的诗意带回家中。

严佳林,《暗涌》系列,2021-2022年。UV打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四位艺术家将女性共享的经验转化到视觉作品中,重构自我与世界之间关系——从“家”出发,到无数个世界。加斯东·巴什拉曾在《空间的诗学》中讨论到,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家”的意象反映了孤独或热情的意象,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家也在重构着我们。观众将带着解开想象与感知的钥匙进入“家”中,把实体化空间的六面墙拆解,将一个坚固的物理空间转变成为一个流动的心理空间,去看见由女性赋予和创造的生命力。

陈清扬,《触碰是有记忆的》系列,2019-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清扬,《触碰是有记忆的》系列,2019-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关于艺术家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严佳林,1992年生于中国福州。她的摄影主要围绕着个人和群体失去的记忆和情感展开,她总是试图通过摄影来探索记忆被抛弃的过程。她2016年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国际金融分析专业。目前,她的主要工作围绕着摄影、策展、撰稿展开。

她的作品赢得了2023年首届女性纪实摄影基金会支持,并入围了2022年的Lensculture Critics' Choice Awards,日本IMA Next主题摄影奖等。她的作品被英国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加拿大Broad Magazine,法国Fisheye Magazine,以色列WUL Magazine等杂志收录推荐,并在纽约、罗马、茨城市等地展出。她于2022年以策展人的身份参与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地行动”单元。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王怡然,一位活跃于北京和纽约的视觉创意工作者。她以静观者的视角审视和探究文化,时间,历史对于社会的影响。她的作品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鼓励他人思考当前的社会议题。

王怡然于纽约大学获交互媒体专业硕士学位,于帕森斯艺术学院获摄影专业学士学位。作品曾在厦门、纽约、罗马、威尼斯和马德里展出。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施亦琳,1995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她的摄影实践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擅长用隐喻性的视觉语言,捕捉平凡之外的不日常瞬间,试图透过表象探索存在本质。

她的作品曾在伦敦Saatchi Gallery,Arthill Gallery,阿德莱德Rabbit Hutch Photography,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上海马利美术馆,尚艺画廊,珠海无界美术馆等海内外多地展出,并刊登于《数码摄影》,《阿那亚邮报》,伦敦《Source》,FOTO视频等媒体平台。2023年与无像Imageless合作出版摄影zine《微粒》。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陈清扬,1995年出生,伦敦艺术大学摄影纯艺术硕士,独立摄影师,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伦敦。作品曾参加三影堂无界展览(2022),伦敦摄影博览会(2021),奥克兰摄影节(2021),韩国光州艺术节(2020)等。

她的作品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研究女性表达中超越传统性别的感官理解。基于触觉感知,捕捉动作、身体与个人情绪之间的关系,用影像来回应对外部世界的主观体验。

关于策展人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肖瑞昀©️汪正翔

肖瑞昀,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影像理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传播专业学士,从事策展工作和影像评论写作。以策展探索影像边界,尤其关注青年创作者的艺术实践。

作为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人,曾策划群展《南方以南》(2021年度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地行动单元)以及二十多场艺术家个展,包含《刘珂&晃晃——那些流淌在时间里的光》《神思远——澄清宇宙》等,并统筹“三影堂无界艺术展”(2020-2023)等众多展览项目。

撰写的报道和评论文章曾在《数码摄影》《中国摄影》《Photo Art》等杂志发表。

  • vivo影像加作品展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与首席影像伙伴vivo携手,共同呈现“vivo影像加作品展”,展览由集美·阿尔勒联合发起人荣荣策划,展览包括Alex Webb、Francesco Gola 等多位艺术家的手机摄影作品,以及精选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2,265份优秀投稿作品。每一张作品,都是生命的瞬间凝结。每一次影像定格,都孕育着新的力量。在这个瞬息万变、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再加一张”,是我们生命中为数不多可保存的“确定”,是我们捕捉瞬间的珍贵与情感的最佳物证,更是我们在纷扰繁杂世界里的心定。vivo影像加作品展,旨在呈现一场充满影像生命力的流动美学,唤醒每个人对当下生活的感知与表达,通过移动影像在生活中保持想象与创作。也向全球创作者发出2024 vivo影像加摄影大赛参赛邀请,期待更多人通过影像的方式,享受创作,期待生活,用心去拍,再加一张。大赛征集将于2023年11月13日正式启动。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此去经年》

集美·阿尔勒携手影像合作伙伴FUJIFILM,呈现展览《此去经年》,邀请冯立,郭梅,池海波,熊汉泉,陈雷,程雪力,孙志军,余嘉,孔令凯,陈靖文,唐小平,邬慎杰等数十位艺术家的作品展出。他们的作品跨越地域的经纬,截取时间切片下不可思议的瞬间,记录毁灭与重生。或重塑了久远的过去。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新真实”世界

文/戴菲

我们始终在观察当代摄影的走向。当银盐胶片向数字技术转换时,我们曾以为摄影会发生巨大的扭转。实际上,那一次技术的变迁,只是带来了记录载体的变换,摄影的实质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革。

这一次摄影向新数字技术发展。表面上看,摄影增加了超量的像素、提升了运算能力、加入了人工智能,好像也只是数字技术的平稳提升。但是,深层而言,新兴的数字摄影使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真实”世界中,并让我们体会到一丝别样之情。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以本次展览的十二位艺术家为例,他们大致分属三个不同领域。一是纪实摄影,比如:孙志军、余嘉、程雪力;二是艺术摄影,比如:池海波、郭梅、陈雷、孔令凯、唐小平、邬慎杰;三是看似无法归类又有明确称谓的当代摄影,比如:冯立、熊汉泉、陈靖文。

前述是一种最简单的分法,细研他们的作品,实则其中又有诸多歧义。如果因循深入,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作品无论分属哪类,端详之时都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假”的感受。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率先想到的解释来自数字技术,照相机带来的高像素填满了每个细微的光点,使得被忽略的纤毫之处以饱满的细节方式充盈在我们的目光中,大脑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与人类几万年以来的视觉经验相距甚远,使得多数人将此判定为“假”。

然而,并不是那些被拍的真实之物变假了。而是在数字图像中,技术将原来的真实世界进行了一次数字式的驯化,使得原本的真实之物更加细腻充实。这种真实超越了人类大脑的视觉基因经验,人们将这种过度的真实认之为“假”。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这是一种全新的真实观。并由此,人类世界也正在进入一个“新真实”时代。当下,我们正处在新旧真实世界的转变之际,也处在新旧世界的转换过渡期。

再次联系本次展览的作品,这种看似的“假”真实恰恰是我们世界中的“真”真实。“假”、“真”之辨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大约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彻底接纳这类“假”真实,将之裹挟于我们的视觉,并最后融入到我们新的视觉记忆之中。

这一次,摄影成为了当代的主角。人们翘首以盼,期待着摄影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已经来临的“新真实”世界。

关于艺术家


陈靖文,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授,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事、高级会士,广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富士中国签约摄影师、讲师,视觉中国十大摄影师,大疆天空之城认证摄影师。2000年获“广州青年摄影十杰”称号;2006年入选星河展广东青年摄影家作品展。作品曾发表在《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文艺界》、《中国摄影报》、《羊城晚报》等刊物,在全国发表展出的获奖作品超过500幅(组)。

2016年获广东省第26届摄影展览获艺术类银奖,铜奖,本土摄影奖。航拍作品《阿拉善的睫毛》获2015年搜狐中国首届无人机摄影大赛自然风光类金奖;航拍作品《都市星梦》获2016年天空之城摄影大赛“空中全景”一等奖; 航拍作品《海市蜃楼》获“一带一路,广州美景”摄影大赛一等奖;航拍作品《晨光耀羊城》获2017年第16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俯瞰组金奖。2019年获视觉中国500PX年度摄影师称号。作品《环》获2021年大疆天空之城六周年航拍大赛建筑类二等奖。作品《最佳入水》获2021年富士全球街头霸王挑战赛评委奖。作品《一个人》《分身》获2022年获第31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赛系列与序列组金奖与全景摄影组金奖。

池海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作品《春天》《似山是树》,入选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国展”)艺术类并由中摄协收藏;《网》《峡谷》《红柳》入选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国展”)艺术类;《风雅》入选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国展”)艺术类组照;《珠光翠影》入展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鹤舞迎日》入展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

池海波的展览项目有:《上海临港的海1、2》参展北京影像艺术博览会(2023);《临港的海1、2、3、4》参加上海第九届影像博览会(2023);《风雅》参加Venice Family Clinic Art Walk拍卖会(洛杉矶,2023);《自然心境》专题特邀上海国际摄影节(跨越上海百年经典摄影)(2022);《风雅》专题参加美国洛杉矶YIWEI GALLERYSH摄影3人联展(2022);《水墨沧海1、2》《明月共潮生》《冬韵》参展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2021);《临港的海》专题参展丽水国际摄影节(2021);《自然的耳语》专题参展大理国际影会画廊区(2021);《临港的海》专题特邀请展上海国际摄影节(2020);《这些年》专题参展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展(2020);《临港的海》专题特邀请展上海当代艺术展(2020)等。

孙志军,甘肃玉门人。1984年考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曾任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副主任、网络中心主任,现任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副部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理事。

孙志军长期从事石窟文物摄影及敦煌早期摄影史研究,是“数字敦煌”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体系建设和网络基础升级建设。发表《见证沧桑之变——我是如何从事历史地理摄影工作的》《十亿级像素相机在数字敦煌档案中的应用实验》《从巴西博物馆大火看“数字敦煌”的社会意义》《1907——1949年的莫高窟摄影》等论文;主持完成“基于丝绸之路主要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旅游服务系统应用示范” “敦煌莫高窟壁画色彩体系及基本色谱的建立研究”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一五四窟》(合著)、《敦煌石窟全集·法华经画卷》(合著)、《金塔寺石窟》(合著)、《世纪敦煌——跨越百年的莫高窟影像》等著作20余部,其中《世纪敦煌——跨越百年的莫高窟影像》在《中国摄影》杂志社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选中获“年度摄影史论图书”,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画册奖”。摄影作品参加了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张家界第二届世界遗产摄影大展名家展等,并获得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优秀摄影师提名、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金奖等。

郭梅主要作品有《生之灿烂》《欢腾》《多彩之城》《神话或现实》《纳西族肖像》《秘密生命》等。作品《欢腾》获第九届大理国际摄影会“主席联盟奖”,作品《神话或现实》获第二十二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作品奖”,作品《异乡人》获第五届陕西摄影奖艺术类银奖。出版书籍《生之灿烂:摄影的艺术表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个人画册《神话或现实》《生之灿烂》《阳光灿烂的地方》。

主要参展项目包括浙江丽水国际摄影周个人摄影作品展《生之灿烂》(2017),深圳思月书院个人摄影作品展《生之灿烂》(2017),云南大理第八届国际摄影会个人摄影作品展《纳西族肖像》(2019),陕西第四届国际丝路影像博览会个人摄影作品展《生之灿烂》(2019),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个人摄影作品展《生之灿烂》(2019),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个人摄影作品展《多彩的巷子》(2020),第二届沈阳当代摄影学术邀请展,参展作品《欢腾》(2021),云南大理第九届国际摄影会个人摄影作品展《欢腾》(2021),荫荫夏木多民族青年艺术家艺术品鉴展《欢腾》《多彩的巷子》(2022),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个人摄影作品展《神话或现实》(2022),浙江丽水世界摄影大会画廊个展《神话或现实》(2022),上海富士SPACE摄影作品个展《神话或现实》(2023),中国大理国际影会摄影作品画廊展《秘密生命》(2023)。

程雪力,男,1988年生于云南,目前工作生活于四川成都。19岁加入森林消防队伍,当消防员第一年就经历了森林大火和大地震。看见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后,决定当消防员的同时兼职摄影师,想通过摄影这个媒介向外界传递在前线的所见、所思、所想。2023年,是程雪力在森林消防前线工作的第16个年头,在四川山区——这个中国本土大熊猫最喜欢但偏远而险峻的地理环境中,他先后参加了四川凉山、重庆大足、湖南新田、大兴安岭等146起森林火灾扑救工作,还有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长宁地震、雅安地震、泸定地震等救灾,以及发生过森林火灾、地震而导致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地方的救援。在没有森林扑火和灾害抢险的时候,为了追求自己对摄影的热情,程雪力先后深入了大兴安岭、西双版纳、青藏高原、新疆、卧龙等原始林区自然保护区拍摄生态环境。

冯立,从2005年开始他用独特的观察和强烈的个人风格拍摄日常生活中不平常的画面。2017年获得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并于2018年参加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系列作品《白夜》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艺术品藏家广泛关注和收藏,并被许多重要艺术媒体报道。

邬慎杰是一位从胶片影像走到数码影像这个时代的摄影师,早期从事人像摄影到商业广告摄影,又经历了多年创作婚纱摄影样片研发,以及作为数码品控导师进行指导教育工作,技术辅导全国上百家大中型影楼工作室及商业摄影机构,从技术淬炼到一次次创意中寻找到了自己对艺术摄影的理解,于是走上了选择了挑战自我为价值的艺术摄影之路。曾荣幸的获得过国际艺术摄影类上百项金奖更是斩获2018奥赛全场大奖头衔,以及第八届中国人像十杰、国际技师协会最高荣誉黑金狮子徽章、参与国际艺术摄影赛事国际评委等殊荣。但他相信这并不是他创作路上的句号,而只是开始……

学习、思考、发现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方向。以往和未来的创作中,他还是会把思维的突破口关注于更多的生活和发现以及社会形式作为创作点引发,用视觉和人物去交代自我观念。摄影技术在数码时代已经被数据二字所代替,但是一幅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却需要的是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我发现能力,去发现常规与不常规、价值、观念、以及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意义。

熊汉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第十届委员会委员。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摄影作品和论文3000余件,其中获奖作品400余件。2000年至今已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等专业刊物发表摄影作品500余件,2009年获“湖南省10年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

熊汉泉的作品《雪山写意》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银奖;《炉台上的人》(组照)获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银奖;《钢铁韵律》获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优秀奖;《工业记忆》获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多媒体类银奖;《涅槃重生》获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多媒体类优秀奖;《小球迷》获第11届中国国际影展银奖;《都市的色彩》获第11届中国国际影展优秀奖;《祈福》入选第12届中国国际影展;《挣脱》入选第13届中国国际影展;《炉台上的工人》获“咱们工人有力量”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奖;《脉搏》《展翅》《炉前工》分别荣获湖南省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摄影艺术展金牌奖。

参加的展览有《钢铁之恋》个人影展,北京(2003);主办《钢铁变奏》主题摄影展,沈阳(铁西)国际工业摄影大展(2007);主办《炉台上的人》个人影展,长沙橘子洲国际摄影艺术节(2010);主办《一线工人》主题摄影展,长沙(2012);主办《钢铁变奏》主题摄影展,沈阳(铁西)国际工业摄影大展(2013)。2007年出版《窑湾——一条老街的记忆》画册并主办影展;2012年出版《钢铁变奏》画册并主办影展;2014年出版《荷殇》画册并主办影展;2023年出版《2022影像日志》画册。

孔令凯,上海市广告协会专业摄影分会执行副主任,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上海市青年美术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通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理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产业导师,富士胶片合作摄影师。

我对摄影的热爱始于很小的时候,我喜欢用相机记录身边的美景和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摄影不仅仅是记录,通过传达我自己的想象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感受到照片背后捕捉时间的流转和情感的波动。我相信摄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对我来说,摄影更是一种创造和诠释,我的摄影风格追求独特和独到的视觉呈现。我喜欢探索和融合不同的题材,从现实到抽象,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次探索和创作的过程。在我的镜头下,一片草地可以成为一幅浪漫的画卷,一朵花可以成为一首诗的灵感,一张面孔可以成为一幅充满故事的肖像。将平凡的事物赋予艺术的意义,用我的作品向世界展示真实之美与虚幻之美的存在。摄影也是一种沟通和表达的方式,我希望作品能够触动人心,唤起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意境,让观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我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为观者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和思考。

唐小平,摄影师,工作生活于广州。曾从事的工作包括电影美术、平面设计、创意总监、画廊主理人等等,目前以摄影为媒介游走于商业和艺术之间。他的作品曾被各类创意年鉴收录,包括全球顶尖广告杂志《广告档案》,也广泛参与各类展览。作为一个创作者,他最重要的奖项有:第12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26届“国展”评委会推荐佳作奖、“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赛”四枚金牌、广州4A年轻人创意大赛全场大奖和最佳美术指导。目前,他在好几所大学教摄影课程,包括广州美术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作为艺术家,他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作品被艺术机构或个人收藏。

余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汉人,与三星堆的缘分能追溯到1997年三星堆博物馆开馆的时候,“当时觉得人很多很热闹,也很骄傲,但确实没想过与三星堆的缘分能持续深入到现在这般。”直到2002年,余嘉开始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也正式开启了这段对三星堆进行影像记录的经历。“很早前我就在想,文物是‘静止’的,它可能唯美,但不够鲜活,那我能不能用二维空间去呈现一个‘活’且具有生命力的三星堆呢?我想让文物‘开口说话’。”这样的想法在余嘉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并且慢慢积累。直到2020年,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启动,余嘉第一时间与千年前的国宝相视、对话。三年的发掘拍摄中,余嘉拍摄了十万多张影像,青铜大面具、青铜顶尊人头像、龟背形网格状器……跟拍考古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地清理、提取、再清理,让这些被灰烬、尘土掩埋数千年的国宝渐渐露出真颜。它们在“坑里”和“出坑”的瞬间,都被余嘉定格,正是凭着“千里挑一”的专注与堆砌,他用影像见证了"一眼千年”三星堆国宝苏醒的鲜活画面。当历史无法重现,我们就用影像想象那个时代的文明与繁荣。

陈雷,富⼠中国签约摄影师/讲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国展/国际艺术展⼊选艺术家,曾获丽⽔摄影节收藏奖,奥赛风光⾦奖/灯光⾦奖。陈雷从复杂的⾃然万物中,重新建构视觉次序。⽤⾊调精确描述每个细节,是他的⽇常和专业。

  • 无论蜿蜒曲折,我们终将合流相汇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策展人阐述 Philipp Ebeling 伦敦2023年2月4日

《无论蜿蜒曲折,我们终将合流相汇》汇集了三位来自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他们的新作品是 由富士胶片中国为上海的富士影像共享空间 X-SPACE 特别委托创作的。

阿勒桑德拉·桑吉内蒂,《无论蜿蜒曲折,我们终将合流相汇 其一》,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标题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简单的观察,即这些摄影师在地球上的位置与上海的关系。伊斯坦布尔的 Emin Ozmen 与上海西部的距离几乎与加州的 Alessandra Sanguinetti 与上海东部的距离相同。而 Ozmen 的伊斯坦布尔恰好位于上海与 Gregory Halpern 生活和工作的纽约罗切斯特之间。虽然这种对地理的纠结可能与展出的作品并不特别相关,但它确实让我想到了两件事。首先,尽管在新冠持续了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所有人都与世界脱节,但我很高兴我们能够再次完成这样一个项目,参与者几乎横跨全球,在中国展示他们的作品。其次,从地球上的一个点到另一个点,需要 的不是地图上的直线旅行,而是曲线旅行。

阿勒桑德拉·桑吉内蒂,《无论蜿蜒曲折,我们终将合流相汇 其一》,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如果从 A 地到 B 地的最快方式是直线,那么走曲线就代表了某种程度的迂回。但是迂回蜿蜒的旅程、碰到死胡同和走在曲折的道路上都是创作新作品的一部分。无论是鸟的翅膀、人体的曲线还是海洋的波浪,自然界似乎也更喜欢弯曲的形状,而不是直的。因此,弯曲的线条应是将这三位非常有个性的摄影师的作品结合在一起的隐喻。

艾敏·奥兹曼,《无论蜿蜒曲折,我们终将合流相汇 其一》,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Emin Ozmen 充满了成为父亲的期望和挑战,在他的家乡伊斯坦布尔的水边拍摄生活。这条分割亚洲和欧洲大陆的著名海峡成为他所遇到的日常生活的背景。他的图像探索了这个城市所拥有的反差:水边安静的时刻和嘈杂的时刻,深思熟虑的人和腼腆的人,年轻人和老年人,古代和现代,光和影。他以经典人文主义传统的方式来记录他的生活。

艾敏·奥兹曼,《无论蜿蜒曲折,我们终将合流相汇 其一》,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Gregory Halpern 的日常散步并没有把他带到位于五大湖区他的家乡罗切斯特的湖滨。Halpern 的作品,即使在本质上是坚定的纪实,也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人们觉得他的肖像画并不寻求具体揭 示所描绘的人,相反,Halpern 似乎在寻求一些普遍的东西,这些东西仍然没有定义,但却奇怪地诱人。在他的照片中,他追溯了美国边缘的阈限空间,在日常生活的边缘,熟悉而陌生的风景。

格里高利·哈尔彭,《无论蜿蜒曲折,我们终将合流相汇 其一》,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与两者相比,Alessandra Sanguinetti 的方法更具有概念性。她回到了一个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一直让她着迷或可能困扰她的主题:人类和动物之间往往充满了矛盾的联系。她在这里以鲜明的黑白图像呈现,通常由单一光源照明,强调其戏剧性,有点哥特式的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调查,对她发现的周围事物进行评估。此外,她还参观了包括虫子和蝴蝶来自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收藏品,以扩大她的观察范围。她的作品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权力关系。显然,人类是负责任的,但有一种被监视的可怕感觉,在她的几张照片中,我不太确定谁是真正的主人。

格里高利·哈尔彭,《无论蜿蜒曲折,我们终将合流相汇 其一》,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当弯曲的线条在空间相交时,它们形成了有趣的形状,可能难以定义。摄影的最佳效果是在我们周围熟悉的图案中显示出新的形状,并改变我们的观点。Alessandra Sanguinetti、Emin Ozmen 和 Gregory Halpern 的作品就是这样做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

关于艺术家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阿勒桑德拉·桑吉内蒂(ALESSANDRA SANGUINETTI),1968年出生于纽约,现居住在旧金山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她获得了许多基金和奖项,包括古根海姆基金、哈苏基金、圣丹斯发展资助、罗伯特-加德纳-皮博迪基金和 Rencontres d'Arles 发现奖。她曾是 MacDowell 驻留学者。她的照片被各种公共和私人收藏,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休斯顿美术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她出版的摄影专著有《On the Sixth Day》(Nazraeli 出版2005)、《The Adventures of Guille and Belinda》(Nazraeli 出版2012 / Mack 出版2021)、《Le Gendarme Sur la Colline》(Aperture 出版2017)、《Sorry, Welcome》(TBW 出版2013)、 《The Illusion of an Everlasting Summer》(Mack 出版2020)和《Some Say Ice》(Mack 出版2022)。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格里高利·哈尔彭(GREGORY HALPERN),1977年出生于纽约州的水牛城。他以一种独特的纪实摄影风格而闻名,这种风格植根于真实性与崇高性。他拍摄了美国“锈带”(衰败的工业州)的后工业城镇的生活,关注在洛杉矶的人们和他们生活的地方,以及一种很独特的人类群体同时经历日全食的统一体验。关于他的实践,他说:“对我来说,世界的有趣之处在于它的混沌和反差,对立的东西在相互关系中可以如此美丽。”

虽然对格里高利·哈尔彭来说他摄影的主要动机是"创造"而不是"记录",但他的作品在反映我们周围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当他在哈佛大学念书时,他曾对哈佛大学服务人员的工作条件进行摄影研究,最终成功帮助他们争取到了维生工资,并以《Harvard Works Because We Do(哈佛大学因我们而工作)》(2003)一书出版。《ZZYZX》是他在洛杉矶拍摄的照片结合而成,类似小说的幻想作品,2016年由 MACK 出版,现在已经有第四版了。

格里高利·哈尔彭在2018年成为玛格南图片社的提名成员。他已经出版了七本专著,是古根海姆基金的获得者,他的照片被主要的私人和公共收藏机构等收藏,包括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艾敏·奥兹曼(EMIN ÖZMEN),1985年出生于土耳其。他以影像的力量保护他自己的国家以及世界各地人的生命和自由的权利。他深具影响力的作品使人们关注那些自然灾害、内乱和腐败的受害者的痛苦。

几年来,艾敏·奥兹曼一直在进行他的两个长期项目。《Limbo》记录了因冲突而背井离乡的人口,而《Hidden War》则关注在土耳其压抑了几十年的库尔德人冲突。艾敏·奥兹曼于2018年在南苏丹工作,专注于保护平民营地和周围村庄的逆境和复原力。2019年,他前往委内瑞拉,在那里他报道了困扰该国的人道主义危机。

他的作品被《时代》、《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明镜》、《世界杂志》(M Le Magazine du Monde)、《巴黎竞赛》和《新闻周刊》等媒体发表。他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两个世界新闻摄影奖和巴耶-卡尔瓦多斯-诺曼底奖的战地记者公共奖。他也是2016年和2018年 世界新闻图片多媒体比赛的评委之一。

艾敏·奥兹曼在2017年成为玛格南图片社的提名成员。他目前生活在伊斯坦布尔。

关于策展人

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拉开帷幕 赴年度当代影像派对

菲利普·埃贝林(Philipp Ebeling),一位实验电影制作人、策展人、摄影师和出版从业者。他是伦敦东部一个 名为 Fishbar 的摄影空间的共同创始人,在其存在的十年中,该空间发展成为伦敦新兴摄影的重要中心。在 Fishbar,菲利普策划了许多新兴和知名国际摄影师的作品展览。他还策划了年轻玛格南摄影师展览,并出版了几本新兴摄影人才的书籍。

  • 2023年度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影像展

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简称LOBA)设立于1980年,正值第一台现代小型相机“Ur-Leica”和35mm胶片的发明者——奥斯卡·巴纳克(1879 - 1936)百年诞辰。奖项设置旨在嘉奖“拥有敏锐观察力,能够生动表达人道主义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摄影师。

继2011年后,2023年LOBA新人奖再度由中国青年摄影师摘得。来自福建的摄影师乐子毅在系列作品《此时,彼时》中捕捉了身处异乡的年轻人面孔,透过影像折射出他们的自我怀疑、疏离与空虚,也展现出他们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地位的追寻。

2023年LOBA主奖项则由伊斯梅尔·费尔杜斯摘得。他通过敏锐的摄影观察力和明丽的当代风格色彩,在系列作品《海滩》中展现了科克斯巴扎尔海滩度假地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 纸上空间——集美·阿尔勒图书展

作为摄影重要且独特的呈现媒介,摄影书历来受到艺术家的重视。摄影理论的研究也一直是视觉文化和传播学的热点话题。纸上空间——集美·阿尔勒图书展持续聚焦近一年来的摄影图书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征集优秀摄影书和理论出版物。同时,本届书展首度设立“集美·阿尔勒摄影手工书奖”,奖项面向尚未出版的摄影印刷样书和手工制作的摄影图册,获奖者将被颁发一万元人民币(税前)奖金,以鼓励和支持艺术家基于摄影书的创作。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最新!俄军已“完全解放”

最新!俄军已“完全解放”

占豪
2024-05-07 03:19:29
哈马斯领导人宣布同意停火方案

哈马斯领导人宣布同意停火方案

财联社
2024-05-07 00:35:09
李兴湖已任福建省政府党组成员(附简历)

李兴湖已任福建省政府党组成员(附简历)

鲁中晨报
2024-05-07 08:11:05
大满贯爆大冷!日本主力出局,平野、张本一轮游,国乒主力被爆冷

大满贯爆大冷!日本主力出局,平野、张本一轮游,国乒主力被爆冷

知轩体育
2024-05-06 23:12:56
如今的断子绝孙,究竟是谁造成的

如今的断子绝孙,究竟是谁造成的

芯怡飞
2024-05-07 14:46:14
王思聪日本行3美女作伴!臃肿邋遢连打哈欠,网友:身体被掏空?

王思聪日本行3美女作伴!臃肿邋遢连打哈欠,网友:身体被掏空?

郑丁嘉话
2024-05-07 16:28:13
今晚开播!又一36集传奇剧来袭,演员阵容雄厚,网友:熬夜都要追

今晚开播!又一36集传奇剧来袭,演员阵容雄厚,网友:熬夜都要追

秋暮阁
2024-05-07 06:59:52
500强建筑国企原董事长突然被查,半个月前还带队赴浙江考察学习

500强建筑国企原董事长突然被查,半个月前还带队赴浙江考察学习

湘财Plus
2024-05-07 14:51:42
中方领导人访塞会否前往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外交部回应

中方领导人访塞会否前往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外交部回应

澎湃新闻
2024-05-07 16:06:28
神秘的换妻游戏,背后组织者身份曝光真相令人心痛不已

神秘的换妻游戏,背后组织者身份曝光真相令人心痛不已

小鱼滑
2024-04-20 02:05:06
收评:沪指窄幅震荡涨0.22% 两市成交额跌破万亿

收评:沪指窄幅震荡涨0.22% 两市成交额跌破万亿

财联社
2024-05-07 15:03:11
王大雷晒骑行视频:45公里放松心情,只要骑车必吃玉米

王大雷晒骑行视频:45公里放松心情,只要骑车必吃玉米

懂球帝
2024-05-06 22:02:45
102岁杨振宁庆祝“瓷婚”,翁帆母亲罕露面!墙上百万名画很抢眼

102岁杨振宁庆祝“瓷婚”,翁帆母亲罕露面!墙上百万名画很抢眼

娱乐团长
2024-04-18 21:00:03
兴业股份涨停走出3连板

兴业股份涨停走出3连板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5-07 09:30:13
一出生就“15岁”!宁波这个超长冻龄宝宝顺利出生

一出生就“15岁”!宁波这个超长冻龄宝宝顺利出生

极目新闻
2024-05-07 15:54:57
32岁戈贝尔首次当爹!白富美女友产子,NBA极品黑白配,太幸福

32岁戈贝尔首次当爹!白富美女友产子,NBA极品黑白配,太幸福

梦与体育
2024-05-07 16:07:23
万万没想到,明星不仅挤地铁,还戴这么大的耳环

万万没想到,明星不仅挤地铁,还戴这么大的耳环

侃侃人物讲
2024-05-07 11:14:21
看,F-16把这帮人给吓得不轻!

看,F-16把这帮人给吓得不轻!

娱宙观
2024-05-07 10:15:03
1991年李瑞环在华西村发现华国锋的照片,村领导:我们农民讲感情

1991年李瑞环在华西村发现华国锋的照片,村领导:我们农民讲感情

旧时楼台月
2024-05-02 08:53:35
燃油车时代的悲哀?再顶级的内燃机,也斗不过二流水平的增程器

燃油车时代的悲哀?再顶级的内燃机,也斗不过二流水平的增程器

文迪科记
2024-05-06 11:17:36
2024-05-07 17:12:49

头条要闻

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局长凌成兴被逮捕 曾不到30岁任市长

头条要闻

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局长凌成兴被逮捕 曾不到30岁任市长

体育要闻

归化奥斯卡,足协有何顾忌?

娱乐要闻

44岁董洁携顶顶拍杂志 与儿子相互依偎

财经要闻

香飘飘接得住泼天富贵吗?

科技要闻

特斯拉裁员"一浪接一浪",这些部门受影响

汽车要闻

配国产首颗车规级7nm芯片 吉利银河E5官图发布

态度原创

旅游
数码
健康
本地
军事航空

旅游要闻

伴游、租妻,「性旅游」正在全球化

数码要闻

联想Tab K11平板电脑海外发布,配联发科Helio G88、7040mAh 电池

春天野菜不知不识莫乱吃

本地新闻

我和我的家乡|宝鸡锣鼓:一键开启"鼓点人生"

军事要闻

中法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