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合影
开幕式由著名央视主持人董浩主持,北京市区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光大安石代表、丽都艺术中心负责人、知名艺术家及媒体人士、各界精英等二百余嘉宾出席了开幕仪式。来宾纷纷对这次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展示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期待。
朝阳区将台乡人民政府乡长李勃
光大安石资管负责人李洪
朝阳区将台乡人民政府乡长李勃和光大安石资管负责人李洪先后发表了讲话。并表达了政府和央企对于文化艺术项目的重视和支持,希望日后能够持续加强合作,继续共同推动首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
丽都国际艺术中心执行馆长钟苏菲
丽都国际艺术中心执行馆长钟苏菲女士代表主办方做了发言。她表示,丽都国际艺术中心作为本次展览的主办单位,一直致力于推动艺术交流和学术对话。通过举办“中国表现”展览,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次文化的碰撞和艺术的享受,促进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对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策展人彭锋
接下来艺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策展人彭锋也做了专业并热情的展览致辞。他从“中国表现”的艺术理念和价值内涵方面解释了本次展览的主题、表达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期待。“中国表现”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它是全球当代艺术中的一部分。 总之,无论从现实还是艺术的层面上来看,“中国表现”都契合我们所处的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
- 为什么是中国表现?
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当代艺术似乎完成了它的宏大叙事,那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局面趋于平静。在短时间内演练一遍西方各种样式之后,中国艺术家开始沉潜下来,审视自己所处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揭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篇章。
马路 察觉
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当代艺术是全球性的,用国家来命名合适吗?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艺术史,就会发现,在艺术转折的关键时刻,强调国家性或者民族性并非绝无仅有。美国在上世纪中期与欧洲争夺艺术中心的时候,批评家也经常打出美国牌。罗森伯格和格林伯格的批评文章都强调美国艺术,波洛克等画家被认同为美国画家,他们创作的作品被认为是美国绘画。进入1970年代以后,出于对抽象表现的高冷和空洞的不满,年轻的欧洲画家开始重拾具象绘画,在意大利形成了超前卫运动,在德国形成了新表现运动,从而将“意大利超前卫”和“德国新表现”载入20世纪艺术史册。随后,更年轻的一代艺术家在英国崛起,他们以“英国青年艺术家”为旗号获得巨大成功。诸如此类的例子,在艺术史上比比皆是。
苏新平 行走的人1号 250×250cm 布面油画 2023
谭平 无题2017
我们有理由强调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性”,但在众多的艺术样式和风格中为什么突出“中国表现”?从现实的层面上来看,过去一百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表现性艺术中蕴含的力量才能匹配这种巨大的变化。历史表明,重要的表现主义运动往往伴随着时代的更替和国家的崛起。50年代的“美国表现”是美国兴起的标志,80年代的“德国表现”是德国强盛的信号,21世纪的“中国表现”将助推和见证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许江 东方葵 离
尹朝阳 青绿江山
张方白 白石图六号
展览中,这次参展的部分艺术家苏新平、马路、张方白、尹朝阳也分别上台向来宾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灵感来源,展示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他们将灵感倾注于创作,将对艺术的理解融于回应时代的主题,在完成了自我表达的同时,也为中国当代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展览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嘉宾们共同参观了丽都国际艺术中心的核心展区,近距离欣赏品鉴了各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
展览现场
当下,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中国人的精神形式也经历了迅速转变。艺术批评各范畴的界限或许不再鲜明,不断流动和生成着的表现对象使得概念总是处于一种“交界线”中。“中国表现”正是这样一种概念:它构成了一条东方与西方、传统和现代的交界线,在这条交界线上,“表现”通过“中国”的限定和宏大的中国历史语境发生关联,获得特定的历史内涵;“中国”也通过“表现”的命名将自身置于全球的精神语境当中,并且将其作为一种展示在国际舞台的姿态。
“中国表现”意在“表现中国”,表现中国艺术的历史语境、时代内涵和崭新姿态,尝试推动中国历史的融贯与多元文化的对话和新生。
关于展览
中国表现2023(北京)
指导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朝阳区将台乡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丽都国际艺术中心
承办单位:北京德瑞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海外合作:奥地利莫比乌斯艺术基金会
合作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东公园里
总策划:钟苏菲
策展人:彭锋
参展艺术家:马路、许江、张方白、谭平、尹朝阳、苏新平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将台东四环2号上东公园里下沉广场丽都国际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