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3,什么最火?
在社长看来,当属那些走入了生活的国宝。
去年,文物和博物馆的话题一路从年初火到了年尾。从逃离大英博物馆,到“菩萨”表情包,再到各大博物馆的显眼包文物。
线下,暑期博物馆爆满,人们排着长队只为了拍下最符合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线上,文物UP主和博物馆讲解员爆红,直播间里引经据典,网友们每天蹲点等上课。
如果说过去几年,文物只是偶尔出现在大众视野、束之高阁的小众爱好,那么2023年,这些国宝们总算迎来了现象级出圈。
夸一句2023紫薇星,不过分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喜欢上从身边的博物馆里寻一片天地。
文物歪头伸手好像在说不想上班、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兵马俑会在上班路上刷牙,中国国家博物馆里还有个击鼓说唱俑。
过去陈列在玻璃展柜中的国宝如今完全变成了年轻人的嘴替,人们用表情包来回斗法的同时,也对它们身后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23年暑假,各大博物馆就爆满了。
从前旅游打卡直奔网红景点,如今,会定点抢票留出一天时间,去感受历史的积淀。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火爆的博物馆,证明了国风审美的回流,那些历经了岁月积淀的国宝文物,正在这个时代缔造着无限新可能。
历史文物与流行文化之间,跨越千百年找到巧妙的契合点,让我们与祖先实现另一种方式的对话。
“表情包”只是一个切入点,越来越多人正从娱乐出发,真正进入到国宝的世界,为可爱而去,携精神而归。
参观过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人,虽然不能亲手触摸,但也会被秦朝的精湛工艺及人文精神打动,以俑代人,是天子之威,也是人皇之善。
当看到文物工作者因察觉到兵马俑上的微小指纹而动情哭泣时,我们也会有所感触,秦朝工匠在制作兵马俑时留下的指纹穿透时光,在细微之处清晰可见,也让古与今在此刻折叠。
这一刻,漫漫历史长河是一滴温润的水,浸润在国人心间,跨越数千年依然无比动人。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这些承载着华夏五千年时光的国宝文物们——是我们辉煌历史的见证,跨越千古依旧孑然而立,细数着朝朝代代的家国记忆。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如始终站立的中华文明一样,激发着代代国人血脉中的文化自豪。
2023年,国宝文物和文化自信正闪闪发光。
而这些被看到的国宝背后,是无数日夜的修复与焕新,是中华精神的延绵不绝。
河北响堂山石窟群,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由于近代战争历史,它被严重破坏,大量精美石刻造像流失海外。
中华之美的一部分,在此长久失落。
因此从2003年开始,3D数字建模复原项目启动——历经海外寻找石雕扫描造像、国内石窟数字化采集匹配,用时近20年,终于在2021年建立起了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
这种模式的3D复原,在国际上都属先例。
有过相关经验之后,同样曾遭破坏的天龙山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近几年相关数字化复原也都在推进中。
当然,我们对于国宝的保护不止于3D复原。
秦兵马俑一号坑,一入眼帘就可以直面千军万马的震撼,而在陈列大厅最西端的修复现场,被称为“兵马俑专科医院”。
那里有着超声波、内窥镜等多种现代分析检测仪器,只为还原最初出土时全身彩绘的兵马俑。
目前,经过数代人的研究和努力,相关团队已经探索出为新出土兵马俑留住彩绘的方法,并且正在继续探索复原早期兵马俑彩绘的方法。或许不久后,我们就能看到彩色的完整兵马俑。
现代科技与匠人精神相碰撞,留住了国宝历经千年不褪的神韵。并且,这份神韵也正浸入千家万户,不止博物馆工匠,国宝牵动着所有国人的情感。
节目《中国国宝大会》上,一场文物知识竞答刚刚结束,选手包括11岁小学生、78岁退休教师、留学归来的金融学博士、园林工人等各行各业的人员。
不分年龄,不分职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传递国宝之爱。
2020年夏季,因受特大暴雨冲击,华南地区70多座珍贵的“文物桥”被毁。当地民众看到后心急如焚,洪水稍退便自发跳水抢救承桥龙骨、环梁、桥墩石等原始桥梁构件,极大帮助了后续修复。
同时,针对近年极端天气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影响,国家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并讨论保护新规。
对于我们的国宝文物,每个国人都有守护之心,都有深爱之意,那是源自我们血脉里的传承与骄傲。
或是修复、或是焕新、或是铭记——那份传承于国宝的民族自豪,将于我们心中生生不息。
随着近年各种国宝的爆红,正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开始从束之高阁的精美物件,变成很多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重新焕发生机。
社交平台上,对于国宝文物的“整活”层出不穷。
有博主把各种文物原型画下来,凑成一桌打麻将;唐胡人舞蹈木俑,也在画笔下变成酒店服务员,打开旋转门,魔性的“您好,欢迎光临”仿佛能从文物口中传出。
“逃出大英博物馆”短视频系列剧,以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为原型,将文物拟人化。玉壶变身为穿着汉服的女孩,踏上回家路,为“亲人”带去久违的思念。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更多的国宝文物正被广大网友自发演绎,或画画、或变装、或拍剧……将自己的思想感受与文物的深刻内涵相融合。
国宝文物的“物”虽留作展品,但其“魂”却流连在华夏大地上,点点滴滴,渗透进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国宝之美为创意的各种大型节目,常常在春节晚会、运动会开幕式上,带给世界诸多中式美学震撼,也带给我们无穷的文化自豪感,彰显着我们深厚的历史根基。
而我们的日常里,也有着各种国潮设计的日用品,会穿起汉服走进各地的名胜古迹,也会流连于各类古装剧和国宝综艺......国风,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依旧蓬勃。
文化自信,就是从这样的日常生活里出发,民族骄傲,也正在国宝文物中升起。
和热爱文物与中华之美的普通人一样,作为一家车企,比亚迪一直有一双发现中华文化之美的眼睛,也始终致力于在产品及品牌中融入中式之美,做最懂国宝的车企。
仰望品牌标识的设计,灵感便来源于甲骨文的“电”字,闪电线条干练锋利,也象征着产品的极致性能。
在车身设计上,更是直接以中华精神符号“龙”为根基,秉承龙图腾的威严浑厚,再融入现代科技设计语言,独创龙颜美学。
当然,比亚迪对国宝的懂,不仅局限于外观之美,更是直抵其“魂”。
“王朝”系列车型的命名,就是源于我国朝代的名称——秦、汉、唐、宋、元,都承载着中华王朝之威,是曾经的历史与荣耀,也是如今文明血脉中的自信与骄傲。
比亚迪2023年推出的重磅技术——“云辇”的名字同样也来自于中华文化。“云辇“出自《魏书》,“辇”是中国古代最顶级的帝王出行载具,希望借此延续古人对于舒适出行的追求。
王朝系列车型的每个细节,几乎都呼应着中华文化,车内实体按键坚持使用中文来标注;品牌专属主动声基于宫商角征羽五大中国声调;尾灯设计也来自象征喜庆祥和、一帆风顺的中国结......
比亚迪始终坚持从国宝之美中汲取灵感,也始终从传统文化中得到启示,不断传承并发扬着中华精神。
传承华彩,一路向前,作为《中国国宝大会》的文化推广官,比亚迪在传承国宝之美的同时,也携手央视及全国文物犯罪线索举报平台,发起了“比亚迪国宝守护计划”。
汇聚各地主流媒体及跨界媒体,邀请多位文化界大咖,走进全国各地博物馆,倡导大众将目光聚焦一个个国宝文物。
从中原大地到江南水乡,从盛唐之景到北平风光,从地下文明到沿海口岸......从北至南,走遍东西,六站探访,也是六站游学。
去感受《永乐大典》残篇背后的完整故事,追溯莲鹤方壶谱写的文脉传承,在博物馆中沉浸式体验历史的流变。
让更多人发现藏在国宝背后的中国美学、中国哲学和中国智慧,也让更多人从国宝中,更懂中国,更懂国宝背后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
以历久弥新的文化情怀,承绵绵不绝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