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苗润泽
作品名:《母亲的母亲的母亲》
导师:宁瀛 冯欣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苗润泽的毕业作品——《母亲的母亲的母亲》通过对外曾祖母日常生活的记录与访谈,塑造一位98岁老人幽默而坚韧的生命状态,以纪实与诗意交织的影像,描绘了一位母亲、女性坚毅而丰盈的生命底色。
苗润泽在构思毕设选题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跳出传统家庭纪录片的框架,采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外曾祖母的故事,回望她过往的人生,既展现其积极正向的生活态度,同时表达她对生命体验的感悟和人生思索。

02




作者:杨淞然
作品名:《痕迹》
导师:牟柏岩
材料:植鞣革牛皮
"当手指抚过这些雕塑上保留的痕迹、缝线时,触摸到的不仅是柔软的皮革——那是一位母亲分娩后,妊娠纹在腰间的低语、是哺乳后松垂乳房的呢喃,是束腰带勒进血肉的疼痛记忆”。中央美院雕塑系杨淞然创作的《痕迹》将雕塑与植鞣革皮料结合,让这些“实用”的器物成为诉说者,放到公共场域里呈现给大家,那些被社会刻意淡化的母亲的创伤便无从躲避,每一处缝合都是女性自我重建的轨迹。
她认为,这不是关于美的展示,而是一场对女性生命韧性的解剖——她们的力量从不在于完美无瑕,而在于带着伤痕依然选择孕育、挣扎与生长!这也正是每一个位母亲的伟大之处。

03



作品名称:见信如晤
作者:白若萱
导师组:王黎明 靳军 冯梦波 刘德健
研究方向:沉浸式体验与游戏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白若萱的沉浸式交互影像作品《见信如晤》以写信、读信的方式,叙述了作者经历焦虑以及克服焦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给予了无条件的托举和支持。一封封关切的信件,包裹着温暖。在这场对话里,母爱始终保持着恰好的距离,在作者每一次踉跄的时刻,沉默地照亮下一段路。
白若萱也写下了给妈妈的回信:“作为一个第一次当母亲的人,您已经非常非常成功了!给了我非常幸福的生活和开朗的性格!那么接下来,我希望您可以摆脱’妈妈‘’母亲‘这个词,自私一点,希望以后的日子里把所有的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自己”!相信,这也是所有儿女的心声。

观众互动展览现场

04



作品名称:三餐
作者:黄哩
导师组:陈卓 靳军 王黎明
周舒lsabelHerguera(外聘专家)
研究方向:影像叙事研究
《三餐》源自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毕业生黄哩的情感和经历。她说:“在2024年,我的母亲离开了,丧亲的伤痛让我难以将情绪宣之于口,对母亲的怀念最后附在了她生前爱吃的食物上”。她的创作是以饮食为整个影片的脉络,通过征集获取不同家庭的日常饮食情境作为基底,用三屏并置的朴素形式,将“离别”这一命题演绎为生活本身。
她希望证明:永恒的离别并非戏剧化的告别,而是生活中每一刻都在流逝的生命存续。用这些普通的记录、平凡的一餐一饭以食为媒进行生命对话,在镜头里留存味道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