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25年7月8日—10月10日
地点:河北博物院北区二层展厅,石家庄,河北省
策划:Mousa缪萨科技文化
策展:张植蕙
参展艺术家:韩笃一、乔非凡、于再冉、张哲熙
展览“共鸣·河博幻象——数字艺术快闪展”(以下简称“共鸣”)于2025年7月8日在河北博物院开幕,展期至10月10日。展览由Mousa缪萨科技文化策划、Mousa缪萨科技文化创始人张植蕙策展,邀请韩笃一、乔非凡、于再冉、张哲熙共四组艺术家团队进行委任创作。参展艺术家在博物院的院藏文物中选择了与自己最能产生共鸣的,结合前沿数字科技进行演绎创作,以强视觉表现力和互动趣味性来呈现此次展览。
策展人张植蕙提出“共鸣”的观点,主张通过开放式创作和对博物院珍贵典藏的研究,使文物知识在当代继续被人们使用和更新,让传统文化也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此次展览以汉代青铜器所体现的“万物共生”哲学为主要灵感,以古代中华文明的天地人文观为核心,提出“通过数字科技来焕活文化遗产”。艺术家们以此为基础,更深入挖掘了虚实相生、书画同源、博弈游戏、原始宇宙观、拟人主义等等在当代艺术依然持续被讨论的议题。
展览“共鸣”作为中国文博界与当代科技艺术的一次具有前沿思想的跨界合作,旨在建立新的创作平台,通过多方链接协作来共同跨越知识和技术双重门槛,在博物院中找到与当代数字艺术的契合点。在人工智能的科技环境下,策展人张植蕙关注的问题是艺术的使命与博物馆在生态中扮演的角色。参展艺术家以各自敏锐的眼光提炼出文物的美学和精神主张,结合当代艺术的创新思辨与博物馆的价值体系,以兼容并蓄的工作方式,挖掘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内在共性,正所谓“诸相非相”,一切都是变化和循环。
于再冉带领的Relight工作室创作的作品之一《博山炉·时空交响》,以“错金铜博山炉”为灵感来源,在展览中心构建了一座锥体结构的“数字博山炉”的倒山式交互装置。博山炉实为一种香器,是中国自汉代起便在上层社会流行的焚香文化的美学代表。河北博物院的博山炉出自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原件高26厘米,腹径15.5厘米,小巧精致。焚香既可净化空气,也在古代被赋予“祛秽通神”的意义。博山炉身是汉代流行的山峦重叠造型,象征着海上仙山,奇禽异兽出没,小动物嬉戏逃窜。使用博山炉焚香时,烟雾环绕仙山,云雾缭绕仿若仙家童话。如此金铜与烟雾互为虚实映照,仙山与鸟兽则表达了古人对长生长寿和生命律动美好向往。观众步入《博山炉·时空交响》的圆形互动空间,投影环绕着投射出博山炉、星辰、云雾等动态影像,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宇宙山海”的氛围。当观众将手放在感应处,装置感应系统启动,山体影像缓缓变化,能量粒子从虚拟山石缝隙中流动而出,并逐渐汇聚至锥尖与掌心汇合。从外部望去,山体通过镜面投影反转成正立状态,呈现出东方哲学中“上下天地相通”的视觉象征,映射出虚实一体、内外交融的文化意境。
展览“共鸣”委任于再冉创作的另外一件作品《鸟篆•光影之间》,其创作灵感同样来自中山靖王刘胜之墓的出土文物——酒器“错金银鸟篆文铜壶”。铜壶的壶身用金银丝镶嵌出鸟篆文字和动物纹带。其中鸟篆可以理解为一种花体字,形似鸟虫,是篆书的变体。壶盖文字:“为荃盖,错书之,有言三,甫金鯨”。壶身文字:“盖圜四苻,仪尊成壶。盛兄盛味,於心佳都。渰於口味,充闰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大概意思是“金贵的盖子上镶嵌文字,每句有三字且字间有鱼纹。不论盛水还是盛酒,都能带来愉悦的心情。品尝美酒不仅有味觉享受,还能疏通血脉,滋润肌肤,使人延年去病,长命百岁。”这样的文字不仅奠定了文物作为身份象征的尊贵地位,也使人见器物即思美酒,浮想联翩。艺术家抓住了鸟篆文字其似书似画,及其表达了古人对美酒寄予的无限想象的特点,将酒壶每层鸟篆文字抽象成镂空曲线,雕刻在圆形半透明板上,墙上映出了鸟篆体似鸟似虫的婉转婀娜。当观众走近作品,投影会通过动态捕捉技术回应观众,原本静止的影像会演化出孔雀石绿与蓝铜矿蓝的交融景象,如青铜器随着时间沉淀而产生的锈斑。青铜器文化不仅仅是关乎器物本身,而是承载着观者对遥远时空的想象。
韩笃一的作品《山水·虚实幻变》同样取材于“错金铜博山炉”。他从“形变”入手,剖析博山造型的创作原旨。古人对仙山的想象本来就没有固定形态,意象大于实景。韩笃一以博山炉文物作为原型,利用AI生成“博山”题材的无限可能性,并根据其形状流线生成持续形变的动画视频。他将这些视频藏置于一个放大变形的博山模型之中,这一设计呼应了古人把玩文玩时,不断观察,不断探索的不意之喜。对于欣赏博山炉文物时的“观看”和“探寻”,韩笃一找到了饶有建筑趣味的一种新式演绎。他将原文物“虚实相生”审美观解释为“在虚实的交界处,一切都是流动和变化的,从无到有,从空到满。”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艺术家将文物数据库的庞杂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建立了博山香炉的视觉变异可能性档案,利用动画视频来追溯仙山这一神圣形态如何跨越时间、文化和功能,揭示人工智能时代一切事物不可思议的流动性。
张哲熙的作品《铜骰·历史碎片》以河北博物院的院藏文物“错金银镶嵌铜骰”为创作灵感。此文物展现了汉代数学几何的超前成就,那时的能工巧匠能精准制造18个面的铜骰,贵族将其用于行酒。“错金银镶嵌铜骰”刻有一到十六的篆体或隶书数字,还另刻有“酒来”和“骄”字。在各面空隙间,用金丝错出三角卷云纹,中心镶嵌绿松石或红玛瑙。从玩骰子行酒的游戏,张哲熙联想到当下流行的生成式游戏,他基于河北博物院的20余件文物、其相关历史人物和汉代至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出有民俗科幻色彩的故事新编。在他给人工智能的提示词中,其情节架构、出场人物、器物等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本土历史文化特点。观众使用游戏手柄来投掷十八面骰子来随机推进故事线,并以非线性结构的动画呈现在四个屏幕上,以四个不同视角去展现故事情节。
作品《姿态·博古对话》由乔非凡带领的IDLE Lab创作,以河北博物院50件精品文物为数字模型,将人的肢体动作与文物造型相关联,是一个基于人体姿态识别与文物形态数据库的沉浸式互动装置。观众可以站在投影布前做出明显肢体动作,装置通过全身动作捕捉技术,将会识别并自动匹配出一件文物,并播放一段视频来介绍文物。动画的粒子特效和悬浮灵动的增强叙事,让投影出的文物也像是重获生命一般。这件作品将改变观众在展厅中移步换景的观展方式,观众要与文物数据库进行互动“表演”,对文物进行“召唤”。各个文物的互动方式都生动丰富、别出心裁,观众可以通过这个过程亲身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想象力。有的凸显动物形态的生动活泼,例如《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的犀牛造型肥硕华丽;有的彰显宫廷人物的举止风度,比如《银首人佣铜灯》的人俑生动精致、结构稳定;有的活现神话人物的夸张特征,像是《清康熙三彩寿星》的寿星立姿捧桃,慈眉善目。
艺术家介绍
韩笃一是Créateurs设计奖获得者,一名艺术家-设计师。他的实践受到包括先锋时尚广告活动在内的多种场景形式的启发。他从广泛的艺术史和文化语境汲取参考,对多样的视觉内容加以不同寻常的混合。韩笃一持有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士学位,曾工作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等建筑事务所。2024年,韩笃一和迪奥合作创作了一件Lady Dior手袋。韩笃一的艺术和收藏级设计作品曾展出于美国Salon 94 Design画廊、威尼斯TSE建筑双年展、米兰设计周、奥地利Hollenegg城堡等地。他的作品被收藏于旧金山现代美术馆和悉尼白兔画廊。
乔非凡带领的IDLE Lab 由艺术家兼策展人乔非凡于上海创立,专注于开发互动装置、AR/VR 沉浸式体验及游戏等创新艺术项目,探索数字媒介作为表达与思辨载体的潜力。曾与上海多伦美术馆、上海纽约大学等机构合作,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文化语言。
于再冉带领的Relight工作室是一家以视觉、交互空间载体为创意核心的数字媒体艺术公司,致力于将强文化艺术属性的创意内容,与跨媒体新型技术结合,为大众创造沉浸、愉悦、美好的体验场景。团队所创作的的作品曾在包括纽约百老汇、国家大剧院等知名剧场展演,近年来不断为一线商业品牌及综合体创作艺术内容,包括华润地产、中海地产、这有山文旅、凤凰卫视、波士顿音乐厅、天猫、拼多多、奥迪汽车等。
张哲熙是一位艺术家和写作者现居伦敦和上海。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艺术、文化、与科技硕士项目和剑桥大学的批判文化硕士项目。他的创作探索宇宙学、技术与经济之间的系统性关联,常以个人或与机构合作的形式展开,媒介涵盖装置、影像、歌剧、软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