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子和“杨露子”:一个凝眸自己,一个洞彻世界

网易艺术 2018-07-18 10:49:55
luzi yang

luzi yang (来源:网络)

企图用常规的方式快速将艺术家杨露子与她的影像作品呈现给观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策展人在为其撰写展览前言时,也放弃了惯用做法,破例选择使用了大多数人较为熟悉的文学式表达,这在一贯喜欢创造新词、构建知识壁垒的艺术圈并不常见。


作为艺术家,杨露子的作品非常独特。她将个体思考与历史文化穿插叠加,压缩呈现到16毫米胶片中,“一种沉溺于历史中无法醒来的困顿”,这是策展人形容杨露子影像作品基质的语句,她表示很喜欢。


《先知就是喉舌》(静帧) 2016单频录像3′43″

《雪人》(静帧) 2016 单频录像 6′12″

《神去之寺》(静帧) 2016 单频录像 9′47″


作为年轻人,杨露子本人更加独特。喜欢回答具体问题的她,在接受采访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把自己放置在“被审视”的位置,用上帝视角讲出严谨精确的语句,看似淡然的表面,实则是在不预设立场地体察、感受着周遭的一切。


当你将杨露子的作品看完,不难发现,“在未知的领域找寻各种可能性与新的生机”像一个准则被一以贯之,将不同时期的两组(4件)作品串联在一起。然而这条线索似的存在却如同人群中的杨露子本人一样,有意站在了距离人群稍远的地方,不强势、不突兀,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与似曾相识的画面,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平静却笃定。在“伟大的帝国需要伟大的色彩”三部曲(2016)中,杨露子使用“去特征化”的黑白图像组合起或有关或无关的数字和语句,提供给观者一连串观察各种历史模式、社会组织的模式、人与人之间模式的机会,试图与之一起去看这些模式是如何在不同文化和历史变迁中被不断重复和加深,甚至形成一种相对僵化的状态。而在新作品《你出生的时候有什么奇迹》(2018)里,艺术家的视角一转,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用提问的方式引领观者回溯、体察发生在由自身的出生而引发的诸多复杂情绪。“一种全新的、像婴儿一样的可能性,在它出生的时候被庆祝”,这是伴随着杨露子创作这件作品时始终不断出现的语句,如果说前三部黑白作品更多呈现了一个看似可能性被相对局限的世界,那么这部作品探讨的则是可能性会发生在何处。


《你出生的时候有什么奇迹》(静帧)2018 单频录像 8′18″


“一个人或事物的诞生时刻,挑战、磨难和喜悦是无法区分的”,这种一体多面式的态度与观察,在杨露子表达中非常常见,早年的经多见广让她看到真实与虚幻、荒诞之间的纠缠,穿越行走过海量信息,她开始用包容与略带幽默的视角凝视一切,直面过精英教育的馈赠与不足之后,她逐渐在人生这部超大的“戏剧”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用自己的方式扮演着不同时期应该出现的那个自己,以至于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在她身上看到两种状态的共生——维持均衡与构建矛盾。


投入到影像创作之前,杨露子处在一种依靠理性思维与逻辑分析的状态中,看重的是理性逻辑、系统性知识储备以及对自己观点多层次证明。人在过度投入在某一个领域之后,往往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本科主修哲学与诗学的杨露子,研究生投入到了对电影的学习。影像的创作非常要依赖人在某一个瞬间的判断和感觉、非常依赖和人的沟通求助协作、非常依赖去选择做让自己意外和系统之外的东西,在杨露子看来,都是提供让整个人的发展、视野更全面的一个机会,这是一个对她来说很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创作这件事儿,从来都不是与均衡相伴而生的。激发作品诞生的情景大部分是某种强烈甚至极端的情绪, 一个人了解得越多,整个人的包容性和平衡度也会越高,从创作的角度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相对平衡与中立的状态的下,创作者往往也丢掉了自己的态度,这又是艺术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杨露子化解这个问题的方式让人觉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绪和表达欲应该是息息相关的,我会让这些情绪成为做事情的动力,在这些(展览中的作品)影片当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看到很多的情绪被触发”,创作给了杨露子机会去提炼和转化她感知到的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她将更多的“平衡感”放在了人际交往与合作中,将其余的激情、冲动投入到创作本身,用她多年来习得的精确感与准确度,不停调整着各种关系中的距离,同时静静等待头脑中无数的图像与文字彼此相遇,生长出新的作品。


在整个采访行进的过程中,杨露子本人呈现出了一种习惯性抽离的状态,这让我对她如何看待群体,又如何与群体相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群体里有一个让我非常着迷的点——每个人的差异是巨大的,有时候几乎每一个人,就是另外一个人的异国人或异乡人”,如何用某一种方式把这些人统一在同一个平台,让他们在一起度过一段时间?很显然,杨露子选择了用自己的作品来实现这一目的。“这里面提供了无数那种失败与成功的可能性,我会在失败和成功之间游走,看看什么东西能够突然让如此不同的大家拥有了一个瞬间的沟通或者共同语言,又是什么东西让大家的注意力涣散,回到自己的世界或者是固守自己的语言”,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她在作品中时刻伴随又不易察觉的目的——不预设、不下结论,给观者留足空间,让作品在“被观看”的过程与结果中产生折射出更多的可能性,从已有的创作中诞生新的创作,让自己有机会被带到更远更意外的地方。


无论创作时艺术家是否在意和观众的互动,最终客观上都会形成某种交流,有损失、有创造、也会有误读。时代的快节奏与社会的浮躁迫使大部分创作者会选择激烈、快速、直接的叙事方式,杨露子则选择了慢慢地、淡淡地近乎隐晦式的表达。当我了解和体会到这位艺术家想表达的内容时,相信某些现在还不易被察觉的变化已经在我的头脑中诞生。而另一方面,让我更加好奇的是,我们之间的交流会不会给她也带来些了什么?



杨露子,出生于杭州,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比较文学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获电影创作艺术硕士学位。曾参与群展“抵抗的涌现”,2017年入围第五届“华宇青年奖”。

感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提供视频拍摄场地,感谢艺术家提供视频与图片素材。


点击右侧【艺术青年说】查看全部内容,与更多青年艺术家互动对话!

马思嫄 本文来源:艺术青年说 作者:马思嫄 责任编辑:马思嫄_NY9160
本文系网易原创稿件,版权属网易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网易,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跟贴0
参与0
发贴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